首页 > > 49

新思維看青年發展政策

2015-02-14
来源:香港商报
  楊雨霑
 
  最近,特區政府發表了2015年施政報告,題為「重法治、掌機遇、作抉擇」,并在香港青年發展方面加以著墨,使青年能夠得到更多機會擴闊視野,加深對世情(如:進一步推動聯合國和本地志願團體辦青年實習與交流)、國情的了解和歸屬感(如:讓600所中小學與內地學校締結姊妹聯盟、更新中西史課程),培養正面價值觀和協助實現夢想(如:設3億青年發展基金),紓減青年對未來之憂慮(如逐步推展4大青年宿舍項目)等等。
 
  政府用於青年的投入「有增無減」,鼓勵青年「多走多看」,本應受稱許,但似乎仍未能聚焦回歸17年以來青年深層次問題的本質:傳統青年政策未能滿足在互聯網環境和港人「治」港的信念下,青年對社會權力的擴張意欲和對資源再分配、生活自主性的追求。這大概可反映在涉及法治民主議題上,青年往往自我解釋和演繹基本法。還有,在經濟長遠發展和重大民生議題上,他們往往傾向保守反對。
 
  筆者認為,不少青年是「經濟現實」,但「政治做夢」。與其說不夠沉實,倒不如說是他們全盤接受了英美以個人主義為本的自由主義,期望「多權利少義務」。在這特殊氛圍下,特區政府期望以「掌機遇、作抉擇」緩解青年問題,引導青年「經濟做夢」而「政治妥協」,無異於緣木求魚。究其因,可說是香港青年欠缺「理性妥協」的思維,和遺傳於中華民族「無恒產者無恒心」、安土重遷的社會習性(這不同於西方的海洋思維,鼓吹向外擴展)。
 
  再者,對於恒心未夠的廣大中華青年而言,不少「人生機遇」或「交流體驗」,或遠不及「恒產」般實在,或在「政治上當小老闆」這般過癮。

  青年政治化問題
 
  香港青年多不欠理想和表達能力,所欠的是理解和忍耐;而沒有理想和表達能力的青年,他們多數是社會的真正弱勢,在「資本主導」的社會上根本很難爬升社會階梯。故此,當反社會強勢青年在網絡上領導了真正弱勢青年,往往造成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化思潮。
 
  對於有理想和表達能力的青年而言,他們或期望一個更為人性化的政府,以滿足他們「經濟現實、政治做夢」的需要。這帶給特區政府的難題是:究竟是讓權於青年,還政於青年,還是還富於青年?對於政府而言,青年政治資歷淺但具創意,本應在某些決策(如青年決策)上,好好吸納和培養。奈何在青年決策層面上,既沒有較高層次的青年議席,而且持份者往往被視為不接地氣,造成不少青年認為,他們的未來是「老年人」、「外行人」所代理,他們的創意是由較保守的人論斷。
 
  當然,我們不能通盤抹殺政治資歷深的人士對青年事務的貢獻,然而在「互聯網思維」的時代,若政府仍運用「工業思維」論資排輩,采納較單元意見,似乎在青年事務上,只會跟新世代青年受眾愈行愈遠。
 
  對於沒有理想和表達能力的青年而言,他們是社會上的真正弱勢。在本質上,這群青年不會有興趣參與任何決策。究其反社會原因,不外乎三大原因:環境條件反射(如:看見水貨客影響自己生活深感不滿,故作出激烈甚至犯法行為),生活圈子封閉易受網絡資訊煽動,及無安身立命之所,發展人生。
 
  他們或期望一個更服務型和更福利化的政府,以滿足他們「生活低成本、思想言論自由」的需要。這帶給特區政府的難題是:是增派青年福利(衣食住行),豐富青年公共生活,還是提升他們的技能?對於政府而言,真正弱勢青年智謀少但上網時間多,本應在某些公關宣傳上,好好導引和關心他們,并在青年決策層面上,透過不同渠道掌握民情脈搏。奈何在不少青年決策上,既沒有系統地在網上把他們的意見歸納分類,而且在不同諮詢機構內,他們的意向往往被菁英騎劫,影響了他們對青年政策的「認受性」和「社會觀感」。青年去法治化問題
 
  自香港回歸后,特區政府在多個媒體大力推廣基本法,然而,基本法以及「一國兩制」普及性依然有限,法治精神未能融入生活中。就非法「占領」行動而言,部分參與者對基本法理解和「一國兩制」內涵明顯存在誤差。
 
  誠然,每一代港人面對民主法治,對守志惜法所抱持的感覺(即「守護民主法治的行為態度」)都會有所不同。在港英殖民管治時代,獅子山下的普羅大眾根本上難以參政議政,由於港人沒有當家作主的土壤,青年守志惜法,是為了立足社會,在社會流動階梯上逐步爬升,進而達致人生四大目標,包括「屋子」、「車子」、「妻子」與「兒子」。然而在回歸以后,在中央政府莊嚴承諾和高度支持下,青年雖得到史無前例的港人治港機遇,但政治現實和社會流動階梯障礙,導致部分青年出現反社會人格。他們或誤以為,基本法是出賣港人的《南京條約》,是上一代港人(現在是權貴)、中央政府與港英的損港政治交易。故此部分人不服基本法當中的條文,包括相關公民權利義務和政治操作,不惜違法以達心目中關公的「草莽之義」(註:在旺占區曾起了一座關廟),挑戰「一國兩制」的法源和基本法權威。
 
  其次,不同於獅子山下時代,網絡化時代的青年較容易找到朋輩共鳴,而由於激進青年愛上網的關系,他們比建制青年容易得到網絡小圈子熱烈支持。故此不少青年在考慮應否采取激進違法行為時,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反而比以往低。當他們選擇惜志守法還是民主抗命的時候,朋輩更起了推波助瀾之作用。
 
  設創科局建優質民主社會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宜順應天時(網絡時代)和地利(香港作為資訊樞紐中心),借助科技的力量,構建「數字智慧城市」和「更透明政府」,提供優質人性化公共服務,增加對青年的回應能力,從而建立青年對社會的歸屬感。
 

  具體而言,政府應加快設立創新科技局,并優先使用本地科技公司,加快進行「數字智慧城市」的資訊基建和軟件工程,創造更多資訊港青就業機會,做到真正「港人優先」、「親民零距離」、「更順應民情」。由於民主的本質是以民為主,以人為本,故此當政府的政策回應能力加快,掌握民情能力提升的時候,本港民主社會將會更為優化,這有助社會和諧團結,增加港青認同。再者,由於港青愛上網,當智慧型服務平臺出現的時候,政府可透過用戶行為發放貼心資訊,組織網上青年論壇和議會,并透過免費網上學習系統,將法治民主知識和中港歷史資訊分享給上網青年,增加青年的法治理性和歷史理性。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