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下跌10點或1.85%,錄得530點。五天之內,這一宏觀經濟“風向標”已是第四次刷新歷史最低值。
BDI此輪暴跌始于2014年11月4日。在連續上漲至1484點的階段高位之后,BDI急轉直下,快速突破多個關鍵點位。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在68個交易日內,BDI累計跌幅已高達63.6%。
作為創立30年的傳統指標,BDI衡量的是鋼材(2537, 31.00, 1.24%)、紙漿、谷物、煤、礦砂、磷礦石和鋁礬土等民生物資及工業原料的運輸情況。分析人士指出,全球性需求不足,特別是“中國因素”支撐乏力,導致大宗商品普跌,這是BDI連續走弱的主因。
“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材料,因此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需求走低,必然推動BDI指數持續下行。”興證期貨研究員林惠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外國際油價大幅下跌也助推了BDI走弱。
在BDI暴跌背后,通貨緊縮陰影逐漸籠罩全球。
“從全球資產的流動來看,BDI暴跌無疑從貿易角度反映了全球的通縮程度。目前我國乃至全球面對的通縮威脅,反映了全球經濟體之間貿易結構以及內部分配結構的再平衡。”混沌天成期貨研究院院長葉燕武指出,新興經濟體通過廉價勞動力對自然資源進行初級加工,出口至發達經濟體以換取高端產品,這個過程實際上是部分經濟體的勞動力和資源品對其他經濟體的補貼。然而,由于發達經濟體的內部結構存在缺陷,引發循環崩潰,進而影響到金融和實體經濟。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1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4.3%,為2009年10月以來新低,表明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正如市場人士所言:“通縮就是一個陷阱,進去非常容易,但是想要出來的話,卻需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通縮可能使一個經濟體付出高昂的代價。
對于通貨緊縮的危害,中信證券認為,首先,通縮使消費和價格螺旋式下跌,導致衰退或蕭條;其次,通縮使企業的實際利率升高,財務成本上升,影響其生產與投資活動;第三,實際債務負擔的上升和擔保價值的下降,將加大金融風險,甚至導致金融系統崩潰;此外,通縮還可能削弱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特別是在當前美元強勢背景下,需要嚴防國際資本流動的沖擊。
上世紀90年代前后的日本就是一個鮮活例子。1989年以后,日本消費物價指數(CPI)的變化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中1994年和1995年更是出現負增長,1999年到2002年再度出現長時間負增長。這段時期,日本經濟遭受嚴重打擊,日本企業不斷削減產品價格以刺激疲軟的需求,但這反過來打擊了企業的營收,日本因此忍受了“失去的十年”。去年,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等人更是對全球經濟發出警告,發達經濟體已經出現了類似日本通貨緊縮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