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為什么會出現中國版QE傳言?

2015-03-17
来源:上海商報

  前不久,央行“即將推出中國版10萬億元QE”的傳言,突然在國內資本市場滿天飛舞。由於時逢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仍在加大、新鮮出爐的2月份多數統計數據依然令人沮喪、人民幣彙率下滑程度超出彙市預期、歐版6000億歐元QE正式啟動之際,這一重磅級傳言立即引發了國內股市、期市、彙市和金市的連鎖式震蕩,並令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經濟界代表委員大為驚訝、迷惑和不解。

  由於此傳言對國內資本市場的“四市”形成震蕩和沖擊,造成業界一定的思想混亂,還對全國兩會造成了幹擾,迫使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立即出來辟謠,作出了“中國版QE是不實之詞”的嚴肅澄清。然而,這一近乎荒誕絕倫傳言的“餘波”仍未完全撫平。

  有關方面很快鎖定該傳言來自於社科院金融所的一位學者。壓力之下,該學者連續發表微博作出“說明”和“辯解”。人們大體可判,這則引出軒然大波的傳言,既有該學者出言不慎的因素,亦有部分媒體斷章取義、移花接木的因素。在造成“四市”震蕩之外,也對國內財經媒體、學者群體乃至社科院的“專業聲譽”,造成了新的不良影響。

  必須指出,目前國內經濟增速連續兩年下滑,是因為有三大特殊背景同時“攪和”到了一起造成的:

  一是國際市場需求萎靡不振的持續時間遠超市場預期;二是由此帶來國際大宗商品尤其是主要基礎性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下跌;三是世界經濟史上體量絕無僅有的中國經濟結構大調整,尤其是不得不痛下決心專注於做“去剩餘”、“去三高”的“產能減法”之背景。與此同時,這幾年大力培育的“新經濟”,總體上尚處於青黃不接之狀態,也即,“新經濟”的“增量”,在短期內尚不足以全部抵消“舊經濟”的“減量”有直接關系。而且,由於前期各地政府急功近利“眼界窄”,對“新經濟”“澆水施肥”過量,又新釀成了部分“新經濟”(譬如光伏等新產業)“光開花不結果”的窘境。

  若能明乎此,無論是財媒和學界人士,還是資本市場操盤手,即使一點都不在意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本次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對當下貨幣政策所定基調,而只面對中國經濟目前主要是“虛腫”的病態,都會認為在當前全面資金並非短缺(的確存在結構性資金短缺,但因好項目稀缺造成的放貸難也十分突出)的現狀下,央行怎么有可能再次開動印鈔機呢?

  釀出中國版10萬億元QE的烏龍笑話,客觀上還有一個“誘因”,那就是恰逢3月12日國務院批准1萬億元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為地方政府債券。

  允許部分地方債務置換成地方債券乃國際通例,二者雖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有差別的。第一,債務不能上債市交易,債券則可上債市交易,相當於把“死錢”盤成“活錢”;二是地方債務的債權人通常是地方商業銀行,還債期限短而利率高,而債券兌付周期長且利率低,不但能緩解地方償付本息之壓力,還為地方逐步消化還債壓力提供了新的騰挪餘地。

  照理講,這對地方政府、債券市場和債券投資者都是利好舉措。可鑒於去年經國家審計的20萬億元地方總債務中,需要地方政府直接償付的恰好約10萬億元,部分財媒在未搞清“債轉券”的內在機理和目的之前,即想當然地作出了央行要“買斷10萬億地方債務,向地方釋放10萬億元流動性,以幫助地方政府實現今年投資計劃,刺激經濟增長”的荒誕絕倫的推斷。

  就此次規模有限的“債轉券”,只有極少數國內財媒作了客觀冷靜的分析,譬如《上海商報》在3月10日以“全國萬億地方債置換的利和弊”作標題發了社評。

  剖析中國版10萬億元QE的“笑話”,筆者無意取笑誰。筆者只想說,隨著金融改革之深化,資本市場新事物、新衍生品會越來越多,期待國內學界和財媒在評論和報道時慎言專業。(作者系上海財經評論人士)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