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人民幣國際化需要靠中國銀行先帶頭往外沖

2015-04-08
来源:觀察者網

  截至2014年12月,人民幣全球付款價值超越加元及澳元,以2.17%的全球占有率緊隨市場份額為2.69%的日元,躋身世界五大支付貨幣。人民幣國際化腳步正在逐步加快,前段時間關於人民幣是否加入SDR的爭論又開始浮現。在本文作者看來,中國外彙儲備的各項制度,使得外彙管理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都受到了一些局限。未來的人民幣國際化之路,還得靠中國的銀行海外分支。

  為了人民幣國際化,中國的銀行和外彙儲備都需要加速進化。過去,外儲機制的主要目標,是滿足保障國際經貿的交易性需求,以及對抗各種風險的防范性需求,今後要轉變為鋪滿全世界的人民幣-外彙儲備大網。

  中國外彙儲備的各項制度,現在主要還是為過去的目標服務的,把全國的外彙集中在央行外彙管理局手中,集中頭寸減少風險發生,集中兵力對抗風險來襲。因此,外彙管理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都受到了一些局限。央行外彙管理局也為人民幣國際化做出了許多努力,公允地說,有些問題和困境並不是外彙管理局自身造成的。

  外彙管理局的困境在哪兒

  例如,曾被寄予厚望的中投公司,擔負著將外彙形式的主權財富在全世界投資的重任,為暫時不必動用的那部分應對風險的外彙儲備尋找保值增值的途徑。但在2008年開局即敗,錯判美國金融形勢,以至於被迅速邊緣化,如今已默默無聞。這導致外彙管理局自身被迫變成一家巨型的主權財富管理機構。

  而外彙管理局的任務性質決定了,它只能投資在高流動性的、可以迅速變現抽回的資產上,以便隨時用於經貿支付和對抗風險。一直以來,中國持有萬億美元規模的美國國債,中國民眾多數人對這種行為感到難以理解,詬病無數。但這樣的操作很正常,因為又要有足夠大的市場流動性規模可以迅速變現抽回,又要有足夠大的發行規模可以供中國購買,實在是很難找到比美國國債更好的對象。

  中國國際經貿規模的不斷增長,對應的外彙儲備規模也不斷放大。但是優質的可用來存放外彙儲備的外國高流動性資產,卻很難自動增加。2014年下半年,外彙儲備出現了名義上的減少,原因就在於外彙管理局持有的部分資產以歐元計價,因為歐元/美元彙率的變化,在以美元計算總額時,自動出現了賬面上的減少。

  中國外彙管理局局長易綱曾指出,“當外彙儲備額達到3.7萬億美元時,外彙儲備超過一定量以後,邊際成本已大於邊際收益,等於你再增加就不合算了。”本質上是因為外彙管理局已經快要找不到足夠多的外國高流動性資產來有效存放外彙儲備了。

  但其實全世界存在著足夠多的,長期投資收益性很好的優質資產,可因為短期流動性不夠好,外彙管理局的任務屬性決定了它無法做這種長期投資。這個任務角色,由於中投公司表現不佳,中央決策層不敢也不願將更大規模的外彙劃撥給它管理,因此目前仍舊處於缺位狀態。這是需要解決,而外彙管理局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

  有什么辦法解決呢?再成立一家或數家新的“中投公司”來填補空缺,當然是可以的。而更簡單的辦法,就是直接將一部分外彙儲備(例如10%-20%)交給工、農、中、建四大行甚至更多其他中國金融類企業去管理和使用。短期來看,可能四大行管理這些外彙的水平,不如有多年經驗的外管局高明,甚至可能偶爾出現大水沖了龍王廟的事件。但從長遠看,外彙儲備中的相當一部分,總歸是需要中國的金融類企業自己管理和運作的,不能永遠由央行充當保姆。

  另一方面,將一部分外彙儲備交給以工農中建四大行為代表的金融類企業管理和運作,可以使他們在海外業務上的頭寸使用更為靈活,也有利於引導中國金融類企業在海外擴大業務,推動對外金融投資。

  人民幣這樣國際化

  更重要的是,人民幣國際化也需要有遍及全世界的銀行網絡,使全球的外國人使用和兌換人民幣。這就需要將一部分外彙儲備的功能移交給金融類企業的海外分支。

  為了讀者好理解,這裏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南非企業A,與中國企業C進行貿易,向中國出口了商品。過去中國企業C會拿著人民幣在中國向外管局換取美元外彙,然後把美元支付給南非企業A,例如100美元。

  南非企業A得到了100美元,10美元利潤存起來,90美元換成南非的本地貨幣南非蘭特,然後用於在南非國內購買原材料、支付工資以及納稅。

  現在,我們希望人民幣國際化,也就是說,中國企業C直接支付了620元人民幣給南非企業A。這樣,中國企業C就不必換取美元外彙再支付,在跨國支付時也不必使用美元渠道。

  但是,人民幣國際化到這一步還沒有完成。南非企業A拿到人民幣之後,它能不能使用,決定了它願不願意收人民幣而不是依舊收美元。

  因此後半段的人民幣國際化,需要中國的銀行在南非的分行或是在南非的合作銀行,告訴這家南非企業A,我可以幫助你把收到的人民幣換成南非蘭特,讓你能在南非國內使用。例如中國銀行(601988,股吧)通過他的南非分支,為南非企業A辦理人民幣-蘭特直接兌換業務,於是南非企業A拿到620元人民幣之後,可以將558元人民幣換成南非蘭特,照舊買原料、付工資、納稅,其餘62元人民幣,作為利潤存起來。

  如此,過去“人民幣→美元→南非蘭特”的支付和使用過程,必須以美元為橋梁兌換兩次,人民幣國際化後就變成“人民幣→南非蘭特”的直接一次兌換。這節約了雙方企業必須綁在美元上的橋梁成本。

  細心的讀者已經看出來了,過去的流程是“人民幣(外管局X省分局)→美元→(美國花旗銀行南非分行)南非蘭特”。變成了“人民幣→(中國銀行南非分行)南非蘭特”。

  人民幣(外管局X省分局)→美元,是由中國企業在國內向外彙管理局購美元,然後把美元支付出去。而“美元→(美國的花旗銀行南非分行)南非蘭特”是由美國的銀行在南非的分支機構負責的,這正是美元霸權的另一張網,一張遍及世界每個角落的貨幣互換使用之網。

  人民幣國際化之後的外彙儲備應該是什么樣的

  人民幣國際化之後,每年以萬億美元計算的年度進口用彙需求,實際上還是存在的,盡管對國內企業來說,不再直接以美元計算了。這些用彙需求,不再集中於中國國內,而是分散到全世界每一個願意接受人民幣的企業的所在國去了。為了保障人民幣國際化,中國的銀行有義務也有權力在所有這些國家,保有一部分外彙儲備,以便為人民國際化的後半程,如“人民幣→(中國銀行南非分行)南非蘭特”,提供支持。

  然而,外彙管理局作為中國政府機構,不可能被允許在全世界各國設立換彙運營機構,因此後半程必須得由銀行等企業出面。

  換言之,中國的銀行的海外分支,將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實際分擔國際經貿的交易性用彙需求,相應對稱地減少了外彙管理局在國內面對的用彙需求量。外彙儲備從外彙管理局手中,轉移到銀行的海外分支手裏去,也就變得很合理了。

  如果像某些論調那樣,堅持要中國的銀行的海外分支自己靠積累經營利潤,一點點籌措外彙頭寸,那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攢夠,那么人民幣國際化豈不是也得同樣等幾十年之久,才能真正暢通起來嗎?

  所以不可避免且理所當然地,一部分外彙儲備必須轉移到中國的銀行的海外分支手裏去。這並非注資,而是管理方式的變化,和任務分配的變化,是外彙儲備挪了地方,但還是外彙儲備。這件事,越早試水越好。

  可以先從較小的規模開始嘗試。例如先將10%的外彙儲備劃撥到四大行,根據各自在海外業務和海外分支的數量、規模進行分配。看運營情況和規模變化,再逐步增減。

  中國的外彙儲備,過去和現在都是一個擰緊的拳頭,而將來要變成一張遍及全世界的大網。這張網罩到哪裏,人民幣國際化就能紮根到哪裏。

  當我們能夠真正在全世界各地,都打通人民國際化的後半程,類似“人民幣→(中國銀行南非分行)南非蘭特”這樣的運轉通道,才能讓外國企業能夠收、願意收、樂意用人民幣,而讓中外企業不再依賴美元橋梁。這才是人民幣真正的國際化,深入到中外經貿的實體細節之中去。

  這其中肯定會有無數次交學費的事情,即使有國內外經驗可資借鑒,自己操作也難免犯錯。幸好我們已經積累了巨額外彙儲備,學費咱交得起,賠本賠得起,砸也要砸通人民幣國際化的後半程!砸也要砸翻列強對全球市場的金融貨幣統治霸權!

  只有這樣,中國才能順暢地利用好全世界的資源和市場,方便地向全世界提供中國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實現互利互惠的戰略承諾。

  這是確保每一個中國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獲得更高的合理收入的必要條件;這是幫助每一家中國企業都能靠自己的努力獲得合理市場的必須准備;這是通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備基石;這是邁向中國世紀的必經門檻。

  中國的銀行和中國的外彙儲備需要盡快試水上述變革,人民幣國際化加油!

  (作者:王韜)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