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央企的境外資產到底有多少?

2015-04-14
来源:中國經濟周刊

  國資委從未正面公布過相關數據,再加上央企境外資產基本未進行過國家審計,而更多地依靠央企自行審計,導致央企海外資產的賬本對於公眾來說似乎成為了一本“糊塗賬”。

  在賬目並不明晰的情況下,近年來又頻頻爆出因各種原因導致央企境外資產流失的案例。而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大量國有資本勢必即將“出海”。值此之時,《中國經濟周刊》特別梳理了近年來央企境外資產流失的標志性案例,並細數導致資產流失的“七宗罪”,希望以此為參與全球競爭的央企們提供前車之鑒。

  央企境外資產急需國家審計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審計署原副審計長董大勝關於“央企境外資產基本上從未進行過國家審計”的表態,瞬時引爆了輿論。

  央企境外資產到底有多少?誰來揭開央企境外資產的神秘面紗?面紗下是否真的處於監管真空?

  央企境外資產最新數據應該是4.7萬億?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國資委財務監督與考核評價局是承擔國有資產統計分析職能的國資委內設機構,也是國資委關於央企財務數據的官方口徑出口。該局每年會發布一份上一年度央企總體運行情況的報告,依據是各央企編制上報並經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財務決算報告。

  記者查閱了從2010年至2013年間該局發布的中央企業年度總體運行情況,報告例行從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情況、經營規模、經濟效益、上繳稅金四個方面公布央企整體財務情況。記者發現,報告均未提及當年央企境外資產的任何數據。

  在公開資料中,國資委從未正面公布央企境外資產。在此情況下,新華社等媒體此前“測算”出的“超4.3萬億”、“接近4.4萬億”等央企境外資產數據從何而來?記者關注到以下兩組數據。

  國資委財務監督與考核評價局2014年7月發布的《中央企業2013年度總體運行情況》顯示,截至2013年年末,中央企業資產總額35萬億元。

  2014年12月22日,國資委主任張毅在當天召開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上透露,截至2014年11月,中央企業境外經營單位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和利潤占比分別達到12.5%、18.7%和10.6%。這三個數據在張毅於2015年2月接受《國資報告》雜志訪談時被再次提及。

  用截至2013年末的央企資產總額,乘以截至2014年11月的央企境外資產占比(35萬億×12.5%=4.375萬億),得到一個接近4.4萬億的央企境外資產規模,而這很可能就是公眾在媒體上看到的數據“出爐”過程。

  這樣“測算”出的結果可信度如何,國資委並未正面回應過。

  就在今年4月1日,央企境外資產數據又有了最新的“口徑”,同樣只能基於國資委公布的數據進行“二次加工”。當天國資委網站公布的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在中央企業規劃發展工作會上的講話顯示,2014年,中央企業資產總額達到了38.73萬億,實現營業收入25.11萬億、利潤總額1.36萬億。

  黃丹華的講話還披露了央企國際化經營的三個數據,截至2014年底,中央企業純境外單位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約占中央企業總體的12.1%、17.9%和9%。

  據此,我們可以測算出,截至2014年底,央企境外資產總額接近4.7萬億。

  國資委曾多次、局部、小范圍“海外摸底”

  3月17日,就在全國兩會閉幕後第二天,國資委公告稱,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將對2015年度境外國有資產檢查項目進行服務采購招標。有媒體將國資委此舉解讀為“央企海外資產摸底”和對董大勝表態的回應。

  事實上,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委托第三方開展境外國有資產檢查項目,是一項例行的常規舉動。

  國資委網站的招標公告顯示,國資委曾多次就境外國有資產檢查項目進行第三方招標,並且從2011年至2012年,國資委陸續出台了《央企境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央企境外國有產權管理暫行辦法》、《央企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構建了央企境外資產監管體系,旨在加強監管力度。而據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透露,“限於人力財力,境外國有資產的監管難度確實很大,有些監管文件的起草就耗時數年,幾易其稿。”

  檢查和監管效果如何,公開資料沒有顯示。

  某電信行業央企審計部門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國資委組織的摸底都是局部的、小范圍的,更大范圍的境外央企資產審計來自於央企各海外分支機構的母公司,即央企總部。”

  某商貿行業央企高管曾對媒體表示,“境外資產有太多複雜的因素。管好了,絕非國資委一家之功;如果沒管好,也不是國資委一家之過。”

  可以預見的是,決策層不會放任央企海外資產成為一本糊塗賬。國資委、第三方機構以及國家審計會給出答案。

  央企“走出去”要謹防資產流失

  黃丹華在上述講話中披露的數據,還反映出另外一個現實,伴隨央企國際化步伐的加快和境外資產規模越來越大,境外利潤占比卻在大幅下滑。 央企境外經營單位利潤占央企利潤總額之比,從2009年底的37.7%,滑落至2014年底的9%。

  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官員曾對媒體直言,“(央企)走出去10年,從資產規模上看,收獲不少,但失敗教訓多於成功經驗,有些領域幾乎成為失敗的重災區。”

  失敗的教訓各有各的不同,造成的事實卻很相似——央企境外資產流失。

  對於有“共和國長子”之稱的央企,這是野蠻生長的陣痛?還是轉型升級的代價?再或是現有體制機制的無奈?

  無論怎樣,這注定是無法重新來過的曆史。

  3月21日舉行的2015中國境外中資企業年會上,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朱之鑫表示,未來10年中國新增對外直接投資將達到1.5萬億元,中國將重點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基建、能源、經貿等領域開展合作。

  1.5萬億投資即將啟航出海,承載基建、能源等國家戰略的中央企業無疑是投資落地的主力軍,在這一過程中,國有資產如何實現保值增值,值得所有人思考。(作者:曹煦)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