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最低工資三周年檢

2015-04-17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李明生

  自2011年5月1日開始,最低工資生效至今已經3年。究竟最低工資對本港勞動市場產生了什麼影響?

  基層最受益中產亦有利

  查本港就業人口的職業收入,從圖一可見,比較最低工資生效前后,結構上明顯向好的方向發展(所比較的,是2006年至2008年與2011年至2013年,即是最低工資生效前和最低工資生效后,中間撇除了較受金融海嘯影響的期間,以免數字因經濟波動而受干擾)。可以看到,收入較低的群組,明顯地大幅減少,尤其是月入介乎5000至1萬元的,占比由此前超過30%,短短兩年間急降至近20%(月入少於5000元的,多數從事半職工作,故此數字較易受工時而非工資所影響);比較而言,沒有最低工資之前,有關占比雖然有所下降,不過降幅絕對不可相提并論。

  某程度上,最低工資理所當然有利低收入人士,以上發展并沒什麼特別之處;重要的是,除了低收入人士受惠之外,其餘各個收入群組,同樣出現工資上升的趨勢,而且增幅比最低工資生效前還要快、還要多,意味低收入人士之得,未必就是其他人士之失,即是薪酬分布不是零和游戲,而是全港戶員統統獲益,最低工資惠及所有打工仔,包括小康中產。的確,比較2006年、2007年、2008年這3年,收入分布其實并無太大變動,如圖所示,三條線幾乎是重疊的;然而,觀察2011年、2012年、2013年這三年,收入分布明顯出現了「低收入比例減少,高收入比例增加」的此消彼長現象,當中,前者的變幅無疑較大,而后者的改變較諸最低工資生效前顯著。這個發現,無疑打破了此前認為,最低工資只利低下階層、不利較高收入人士的看法。

  有關數據反映,最低工資對於調整收入分配,即收窄貧富差距,發揮了非常正面的作用。這符合筆者提出,致力令收入分布趨勢「右移」的說法(詳見《香港商報》2010年5月11日,《化解收入差距過大的良方》),即是低收入者減少、高收入者增加、總體山峰向右移。

  未必完全歸功最低工資

  然而,以上種種,又是否完全歸功於最低工資?

  圖二所示,就是兩段時間的經濟增長和失業率數據。的確,2006年至2008年間,本港GDP年均增長約達5%,比較2011年至2013年的3%左右還要高,可是整體來說,前一時期的戶員卻無法有效分享有關成果,由低收入的到高收入的,其收入增長反過來都不及后一時期,顯示最低工資的確有助戶員爭取更佳回報。不過,當加入失業率這個因素考慮后,2006年的失業率達4.8%,2007年降至4%,2008年進一步跌到3.5%,這很大程度解釋了期內工資增長較慢的問題,因為在過多勞動力需要消化的情況下,工資上調的誘因并不太大;相反,2011年至2013年間,本港的失業率都徘徊於3.3%的低水平,即近全民就業的水平,這意味勞動供應非常緊張,工資本來就存在上調壓力,最低工資某程度可能是「生逢其時」罷了。最低工資生效后的加薪潮流,可能只跟最低工資本身存在「巧合」而非「因果」的關系——雖則,其對低收入人士及收窄貧富差距的作用還是不能抹殺的。

  建造業薪酬結構扭曲最甚

  說到底,要推動工資向上,除了行政干預之外,勞動力本身的供求關系至為關鍵。

  查不同行業的每小時工資中位數變化,就反映了勞動力供求關系的重要性。首先,受惠最低工資,每小時工資中位數本來較低的行業,包括每小時只有30元左右的物管、保安及清潔,2011年至2013年間的累積薪酬增幅,便高逾14%,明顯高於全港平均的9.5%。然而,不但受惠最低工資,同時還受惠旅游業的行業,尤其是零售、批發,期間的薪酬增幅就高約20%。相對而言,本來工資較高的行業,例如金融、專業、科學及技術等,則無疑遠遠跑輸大市,只錄得2%至4%的增長。也就是說,這個時期,似乎販賣勞力比販賣知識更加劃算,與一般的常識理解大相逕庭。

  當中,不得不提的是建造業。因為建造業既不受惠最低工資(工資中位數遠離最低工資),又不受惠旅游業,不過收入增長非常高,達17%之強,勝於受到最低工資扶持的行業。不單如此,建造業的每小時工資中位數,由2011年的61.5元,即工資較資訊及通訊、以至專業、科學及技術還要低約一成的行業,飆至2013年的72.5元,現在已跟這些高學歷、高技術、高要求的工種叮噹馬頭。當然,建造業乃厭惡性行業,又不時出現工傷,可是這并不能解釋這短短兩年間的工資升幅。顯而易見,這是勞動力嚴重供不應求的結果,原因之一無疑是保護主義下外勞輸入大大減少,以致常識理解的工資結構都趨於失衡、甚而變得不合理。可以說,有關問題對於勞動市場的扭曲,較諸最低工資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最后,話說回來,要全面評價最低工資,不但要觀察經濟向好的時期,更要觀察經濟轉壞的時候,畢竟有最低工資作為下限的前提,如果戶主無法減薪,結果只餘裁員一途。而要檢視并修正本港勞動市場扭曲的問題,似乎建造業才更需要對癥下藥,這也是處理本港建築成本高企繼而不論住屋抑或基建開支都高得驚人的根本之道。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