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全球經濟面臨不可持續難題

2015-04-18
来源:香港商報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個令人費解的情景:產出既是潛在的,卻也是不可持續的。然而,IMF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里,就有一章闡述了這種情景。

  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文章指出,可持續性——這里指的是金融方面的可持續性。當支出模式和收入分配使經濟活動的成果能被吸收,而不引起金融系統的危險失衡,產出在金融方面就是可持續的。如果產生足夠需求來吸收經濟中的產出需要過多借貸,或遠低於零的實際利率,或者二者兼有,產出就是不可持續的。

  「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下滑

  《世界經濟展望》闡明了這個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該報告提出,潛在產出事實上比以前增長得更慢了。在發達國家,這一下行趨勢在21世紀初就開始了,而在新興國家,這一趨勢始於2009年以后。

  在危機前,發達國家潛在產出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是「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下滑。全要素生產率衡量的是給定數量的資本和勞動力產生的產出。一種解釋是,因特網帶來的有益於經濟的影響逐漸減退,另一種解釋是人類技能提升速度下降。在危機之后,潛在增長率進一步下滑,部分原因是投資的大幅減少。人口的老齡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長遠來看,隨著新興經濟體追趕發達經濟體的速度減緩,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可能也會放緩。

  儲蓄過剩與長期停滯引爭論

  這種潛在增長率的下降直接引發了關於儲蓄過剩和長期停滯的爭論。兩個重要的分歧就此產生:本地還是全球,暫時還是永久。全球經濟潛在增長放緩,對這兩點分歧都有啟示。前聯儲主席伯南克正確地指出,超低實際利率不應單純由本地條件決定。當一個經濟體的儲蓄意願超過了投資意願,就應該能夠通過經常帳戶盈餘出口過度儲蓄。德國就是這麼做的。

  然而問題產生了。首先,實際匯率可能不會跌到位。如果是這樣,該經濟體可能會陷入永久性停滯。其次,全球其他國家可能無法維持與該經濟體的經常帳戶盈餘相抵銷的赤字。金融危機前期就發生過這一幕。當時中國、各石油出口國、德國和其他高收入經濟體處於盈餘,與之相對應,美國、西班牙及其他許多國家處於赤字,結果赤字驚人地不可持續。潛在增長率降低可能繼而意味著增長的可持續性降低。如果確實如此,就可能會發現全球經濟在長期將以投資乏力、低實際利率和名義利率、信貸泡沫以及難以承擔的債務為特點。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