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中國版QE?

2015-05-08
来源:中國網

  中國也不僅僅是拿來QE的策略,而是正在實踐升華中國發展模式的系統化戰略。當然,7%的經濟增長率,雖然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相比仍處于“高速”,但橫向自比的確讓人有些危機感。

  張敬偉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危機的陰霾已經籠罩全球好多年頭了。復蘇經濟,美國似乎給出了標準的藥方--量化寬松(QE)。三輪QE帶給美國的效果不錯,日本和歐洲跟著復制效仿,但兩大經濟體的試驗證明,QE并未讓日本和歐洲取得預期效果。尷尬的是,除了QE,日本和歐洲也別無其他拯救經濟的良策。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也不樂觀,第一季度7%的經濟增速意味著下行壓力更大。國際社會一直在追問中國版QE何時推出,但謹慎和多手段共用的中國,貨幣政策的實施看起來并不具有典型的量化色彩。現在,各大機構似乎看到了中國版QE的呼之欲出。4月30日的FT中文網認為,中國將加入“量寬俱樂部”。理由是:一是不久前央行宣布的降準(1個百分點)比預期大了很多,降準降息通道大幅打開(預測近期還會降息);二是央行準備允許商業銀行以地方債為抵押獲得央行資金,以便減輕政府債務壓力,擴大基礎貨幣投放。

  的確,中國在貨幣政策上開始有了更多更猛的舉措,而且是采取財政、貨幣雙寬松的方式來進行,以便實現穩增長。但這真的就是中國版的QE嗎?這是見仁智者見智的命題。筆者以為,就宏觀而言,中國貨幣政策和美日歐QE有相仿之處,皆是通過利率下調以增加市場流動性。但中國貨幣政策投放。又略有不同,從去年早些時候的定向降準到去年11月份以來至今的兩次降息降準,央行實施的是漸進性有節制的貨幣政策。雖然力道在加大、幅度在提升,但還稱不上美日QE的全面放水。

  至于地方債置換,央行更多考慮的是地方債高企的風險,是為地方政府減壓,而且銀行似乎興趣不大。目前,央行看似出臺或即將出臺一攬子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但也不能就此認定中國版QE已經成為“完成時”。至多,中國版QE只是趨勢,或者說是“將來進行時”。

  之所以如此,中國和美日歐的情況在本質有有所差異。和美日歐成熟的市場規則和法治環境相比,中國調結構的任務很重。因為中國并不具備美日歐三大經濟體推行QE的市場平臺基礎。調結構是穩增長的前提,如果僅以穩增長為目的,極有可能會重蹈2008年大投資時代的覆轍。那一場4萬億的投資狂潮,導致現在的產能過剩,地方債高企以及房地產萎靡。可以說,2008年屬于燒錢買增長的政府主導行為,現在的決策者不可能再走以往的投資刺激型老路。何況,大投資時代的副產品,現在還需要慢慢消化。

  故而,調結構依然是當務之急,強改革是手段,在此基礎上的穩增長才有意義。當然,由于第一季度的增長率回落到7%的低點,這將拉低內外兩個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因而,近期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雙寬的信號似乎更強了一些。但是,“雙寬”和貨幣政策的放量放水是有區別的--尤其日歐版QE,主要是圍繞提高預期通脹率來展開,以刺激經濟增長到達中低速水平。中國不一樣,中國在調結構和穩增長的同時,還必須兼顧地方債水平和影子銀行規模,且要防范中國經濟不能硬著陸。因此,在一攬子政策舉措中,貨幣政策寬松只是其一--如果這也叫中國版QE的話。

  宏觀經濟不可能靠一劑猛藥就能救治,中國2008年的大投資計劃說明了一切。不顧一起的刺激增長,將帶來中國經濟持續的亞健康,而且還面臨著沉疴轉成病入膏肓的風險。中國的宏觀經濟決策是項技術活,必須要做到綜合權衡,這正是決策者和觀察者的不同之處。對決策者言,強改革動力不能減,調結構耐心不可丟,產能消化不可急,財政貨幣政策須并進...執念于緊急去疴的休克療法或拿來美歐日式量寬,或許會使宏觀經濟運行陷入極端險境。正因為如此,中國樓市在前幾年的宏觀調控點剎中,開始慢慢適應現在的市場為本的環境,挹注剛需的政策性活力(3.30新政)使得樓市沒有在低迷中走向困境;高企的地方債也會發生連鎖反應式的違約險情;過剩的產能除了自我消化,亦可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找到了外向輸入的正效應。

  還有就是,自貿區擴容和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的公布,給予中國改革開放新的活力,四個自貿區正發揮著當年四個經濟特區的改革前鋒作用。而且,自貿區時代的改革開放,不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拓荒,而是依法先行先改的實踐。更要者,在這輪深化版的改革開放中,中國不再是被動接受全球化的資金、技術,而是主動創制屬于中國走向世界的模式與秩序。

  就此宏大目標言,中國也不僅僅是拿來QE的策略,而是正在實踐升華中國發展模式的系統化戰略。當然,7%的經濟增長率,雖然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相比仍處于“高速”,但橫向自比的確讓人有些危機感——何況整個國際社會都在時刻緊盯中國經濟增長,而且很容易形成中國經濟不行了的氛圍。

  在此情勢下,貨幣政策的“旋鈕”擰得更大一些也具有提振中國市場信心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