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葉檀:京津冀一體化破解北京虹吸效應

2015-05-06
来源:每日經濟新聞

  接通公共服務,使京津冀資源要素流轉,形成市場化的城市群,成為中國的增長極,將是中國經濟之幸。

  京津冀一體化是個宏偉工程。在中國東部沿海,有兩個市場內生的龐大城市群坐落于珠三角和長三角,但京津冀城市群一直停留在相對孤立的位置,在碩大無朋的北京之后是尷尬的直轄市天津,以及參差不齊的傳統制造業城市與幅員遼闊的農村地區。

  京津冀內部差別極大,北京憑借首都的區位優勢匯聚了各方資源,金融、文化等高端產業聚集,相鄰的河北以重工業主導,環保壓力巨大,產業結構轉型受困。

  以張家口為題材的農村電影《光棍兒》,導演是張家口出來的郝杰,這個原生態電影展示了當地農村的真實景況,能夠吃上飯但娶不起媳婦,種西瓜賣不了太好的價錢,農業發展模式與文化生活相對落后、貧瘠。很難想象,此地離北京只有200公里。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區域經濟學專家祝爾娟的研究結果顯示,2013年京、津、冀三地每百萬人口擁有三級醫院數分別為3.2家、2.9家、0.9家,北京是河北3.56倍;2012年三地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分別為3038元、2680元、1188元,北京是河北的2.56倍;2012年三地人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為16022元、12456元、2860元,京、津分別是河北的5.6倍、4.4倍。如果是處在不同的國家,這樣的數據差異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區別。

  關鍵在于,北京如同巨大的吸管仍在鯨吞各類資源,這就導致人財物源源不斷涌入北京。以居民人均存款為例,北京比富裕的上海、浙江都高得多。2013年底,北京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3747.60億元,常住人口2114.80萬,人均存款112292.42元,上海為87720.02元,排名第三的浙江只有53402.11元。

  如此參差不齊的經濟生態,使京津冀很難形成逐級健康發展的經濟模式。為改變這一現象,《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于4月30日獲批。

  從目前的規劃看,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在京津冀內部聯通是最重要的,為此京津冀將打造一小時軌道交通圈,同時打通斷頭路。截至今年4月,京津冀三地之間僅斷頭路就多達2300公里,目前河北與京津之間仍有18條斷頭路和24條瓶頸路。2014年12月25日,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瓶頸被打通,斷頭路京昆高速公路淶水至北京段被打通,從石家莊出發可直達北京六環,一天通兩路,可算快速。

  交通一體化只是硬件的改善,企業流動也是重要方面。目前,中關村多家企業、高校積極與天津、河北各地開展合作,用友軟件等476家企業在河北設立分支機構1029家;神州數碼等393家企業在天津設立分支機構503家。

  在軟件的對接方面還有更多的難題需要處理:外遷企業職工戶口落于何處,公共福利是否會降低,稅收應該交到何地,當地是否有民間組織協調,使企業家、企業的競爭環境不會因為搬遷而惡化,所有這些軟件的對接與硬件一樣重要。

  中國城市群區隔、斷頭路幾乎都與行政區劃有關。隨著京津冀一體化推動,京津冀沿用以往行政治理模式將難以為繼。事實上,不僅京津冀,就連較為市場化的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在一定程度上也吃了傳統行政區劃治理的虧,稅源爭奪自不必說,連高速公路電子收費年限等問題都要扯皮。

  按照現有規劃,京津冀一體化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一部分非政治中心的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實際上,京津冀城市群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北京輻射了整個北方經濟區,北京是否市場化直接決定環渤海、東北、西北能否市場化。

  接通公共服務,使京津冀資源要素流轉,形成市場化的城市群,成為中國的增長極,將是中國經濟之幸。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