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英國大選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黨魁們辯論的議題基本上都限於經濟和民生這些內政問題,外交和國防似乎被完全忽略了,以至於美國CNN評論說,此次大選的真正問題是「香腸和啤酒」。美聯社則一針見血地指出,主導選舉的議題「大都與錢有關」。而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議題選擇不過是英國國家性格日趨內向化的一個表現而已,這種內向化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英國與國際事務漸行漸遠
跟貝理雅時代相比,卡梅倫政府對國際事務的興趣已經大大降低。貝理雅時代,英國甘當美國的小夥伴,追隨小布殊東征西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駐軍一度達到五萬人。到了卡梅倫時代,英軍僅在利比亞危機時有過淺嘗輒止的介入,跟充當轟炸利比亞馬前卒的法國不可同日而語,而到了敘利亞危機爆發時,卡梅倫政府則只是做做樣子而已。在軍事打擊巴沙爾政權的動議被議會拒絕后,卡梅倫不僅沒有失望,反而松了一口氣,稱這說明「英國人民不希望參與對外戰爭,正好不承擔這個包袱。」到了烏克蘭危機,卡梅倫就連外交參與都沒興致了。今年2月,法德俄三國領導人在莫斯科討論并達成了關於落實明斯克協議的烏克蘭問題協議。而作為歐洲國家、同時又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英國,其領導人卡梅倫連去都沒去。
如果說烏克蘭離英國太遠,因而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話,那英國在歐債危機中的表現就難怪讓歐盟夥伴頗有看法了。在歐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歐洲央行「三駕馬車」同時出手施救的情況下,英國對歐債危機的處置卻是「隔岸觀火」。卡梅倫曾表示,為「捍衛英國利益,不參加新的歐元區救助機制」。
不僅不救別人,接下來英國還要醞釀脫離歐盟。由於卡梅倫連任已經無懸念,根據他早前的承諾,英國將於2017年就是否脫離歐盟舉行全民公投。不管公投結果如何,這一做法本身反映的孤立主義傾向已經值得世人注意了。
英國國家性格內向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國防開支大幅縮減。英國是個島國,沒有明顯的外來威脅,也不存在與鄰國的領土爭議,所以國防有很濃的參與國際事務的成分。而在對國際事務興趣驟降的背景下,英國近年來的國防開支也相應大減。今年的削減幅度為8%,但如果考慮到補償往年欠帳以及國防部被要求承擔對核武庫的維護,據推算實際削減的幅度將達到25%左右。如此一來,英國的國防開支將只有GDP的1.95%,低於北約組織對成員國要求的2%底線。由於北約實行集體防衛,這實際上就是不完全履行義務卻照樣享受權利。對此,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今年1月和卡梅倫會面時當面表達了關切,稱這樣會讓英國成為美國「不太有效的一個盟友」。
國家衰落導致國民心理封閉
大幅削減國防開支的結果是,英國的武裝力量已從10.2萬人削減到8.2萬人。最讓英國政府尷尬的是,目前連一艘可供執行任務的航母也沒有在過去的三年里,英國的航母賣的賣,退役的退役,新建成的伊麗莎白號雖已舉行下水儀式,但距離形成戰斗力正式投入現役尚需數年。5月3日的英國媒體曝光說,英國海軍的6艘攻擊型核潛艇中,僅一艘在大洋中巡邏,其他5艘都趴窩在家無法服役。該報在曝光這一新聞時,用了一個非常調侃的標題:「不要告訴莫斯科!」國家性格的日趨內向化也影響到了英美關系。由於對國際事務興趣大降,特別是為了經濟利益轉而與中國、印度走近,傳統的英美「特殊關系」正在面臨考驗。近期的英國《金融時報》和美國《紐約時報》都曾撰文,質疑雙方還存不存在著「特殊關系」。一名美國高級官員甚至以這樣的調侃語氣評價英美關系:「他們仍然是我們進行電話聯繫的第一批人,不過他們有時候做事情顯得不那麼投入。」
何以解釋英國國家性格的內向化呢?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國家實力的衰落。2005年英國的GDP還位列世界第四,如今已淪落到第六,外債規模高達9萬多億美元,為GDP的4倍多,相當於每個英國人身上背著16萬美元的債。與此同時,英國能拿得出手的出口產品卻越來越少,出口額急劇下降,不僅低於德國和法國,連荷蘭、意大利、比利時也比不過,只和香港差不多。國家衰落導致國民對國際事務缺乏興趣,只關心自己的衣食住行。在選舉政治的作用下,政客們只能投其所好,跟著選民的關注點走了。
香港商報評論員 余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