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香港的綜合競爭力,終於遭人迎頭趕過。中國社科院昨發表《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香港13年來首次失落榜首位置,排名滑落至第二位。雖然報告指,相對其他城市,本港可持續競爭力仍位居第一,各個競爭分項均名列前茅,然而仍不掩香港不進則退的事實,社會各界必須高度重視並積極應對有關警號,避免香港陷入龜兔賽跑之窘。
報告批評,香港守成有餘而創新不足,過度著重個別產業,可是對新興的潛力產業卻關注不足,而租金過高就是其中一大阻礙因素。的確,本港一直作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營商便利度也在世界數一數二,兼擁「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凡此種種都是香港賴以成功的重要憑藉。然而,在簡單低稅的同時,租金成本卻持續偏高,這不但容易蠶食企業利潤,所形成的高門檻更加不利創業﹔創業精神長期不振,產業發展自難多元化,加上科研投入相對偏低,早前歸納提出的六大優勢產業又受制於不同因素,所以香港還是不得不續倚靠傳統產業。
值得留意的是,所謂傳統四大支柱產業,近年均遇上不輕挑戰。金融方面,受惠於「一國兩制」多項政策陸續出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無疑不斷鞏固提升,可是隨著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加上上海等地迅速發展,香港的獨特性和重要性都恐與日俱減。貿易方面,隨著鄰近地方多項基建設施落成啟用,且軟件上的開放程度和服務水平又持續提高,過去香港經已流失不少物流生意,由港口碼頭到航空機場皆然,如果第三條跑道無法建成的話,更多生意勢必轉投區內其他地方。至於旅遊,自由行政策無疑帶領香港走出困境,即使現時面對供不應求的樽頸,但個別人士的激進反水客抗爭,卻一竹篙地嚴重損害香港旅遊聲譽,動搖了整體業界的長遠發展。
而近期的「抗爭」以至「仇內」氛圍,更是香港未來重大威脅。事實上,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經濟大門一定要對外打開,絕對不能封關設鎖。香港與中國內地加強合作,不但是世界趨勢所指,更是「一國兩制」下的應有之義。所以,香港過去擔心被邊緣化,有關憂慮誠乃一種居安思危的積極表現﹔可惜,時至今日,卻竟然有人甘願自我邊緣化,又是否過於消極甚而反智﹖又是否被泛政治化思維衝昏頭腦﹖
為了締造更佳營商環境及降低營商成本,港府近年經已推出多項措施。針對租金過高問題,當局便正積極增加供應,包括開拓九龍東和研究東大嶼都會等新的核心商業區,亦提供諸如元創坊等租金低廉的創業平臺,並設立多隻不同基金支持創業與營商,相信有利改善創業條件及促進多元產業發展。而在傳統產業方面,繼滬港通後深港通也可望啟動,肯定會為金融業帶來新刺激,與旅遊業界攜手推出的大型宣傳活動,則為旅業注入了新的正能量新動力,而第三條跑道等諮詢工作,亦在積極推進之中。但說到底,還不能缺少社會各界的支持配合,好使各項政策能夠順利推行、排除不必要障礙﹔否則繼續內耗下去,恐怕由經濟到各個方面都會一再原地踏步,以至連烏龜慢行也不能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