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張立偉:中國并不存在嚴重的通縮

2015-06-12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近日,一些券商研究員匆忙提出“中國金融市場落入流動性陷阱”的判斷,其理由是央行向部分金融機構進行定向正回購操作,因為在央行三次降息、兩次降準后,商業銀行的實際準備金率并沒有下降趨勢,只是從法定存款準備金變成超額存款準備金,而讓央行正回購可以獲得比超額準備金利率更高的收益。

  這意味著市場上的流動性相當充裕,他們表示凱恩斯曾經假設,當利率水平低到一定程度,市場參與者就對利率的變化不再敏感,對利率調整不再作出反應,導致貨幣政策失效,即出現流動性陷阱。他們將中國目前部分銀行上交流動性的行為視為中國“陷入流動性陷阱”。

  這種判斷是不負責任的,這也是中國一些市場研究部門的通病。一直以來,宏觀經濟或貨幣政策的輿論,成為券商或投資銀行的研究部門的兵家必爭之地,與中立的公共研究機構不同,他們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具有明顯的利益相關性。他們的報告充斥著自以為是的東西來吸引眼球,總是通過“狼來了”的方式推動貨幣政策更加寬松,這有助于他們在股市獲利。

  在中國長期利率仍然高于3%的情況下,就開始談論利率接近零狀態下的“流動性陷阱”,這是為市場制造預期,就像某券商提出“中國長期利率趨向零”,并推導中國股市會繼續大漲。甚至有人提出造成流動性陷阱的原因是監管部門阻止資金流入政府融資平臺與地產業,言外之意應該放開。按照他們的邏輯,估計要讓政府制定通脹目標,實施量化寬松政策了。

  目前金融機構無法把金融市場的一部分流動性向實體企業傳導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經濟產能大規模過剩,導致企業利潤率下滑,信貸風險上升;同時投資需求下降,融資需求不足,也就是說,信貸風險增加以及信貸需求不足的雙重壓力導致銀行信貸投放減少。這需要盡快淘汰過剩產能,推動市場出清,改善市場環境。

  其次,金融市場利率向信貸市場利率傳導機制還需要完善。中國企業過度依賴通過銀行間接融資,而當前利率市場化改革導致存款利率上漲,制約了貸款利率下行,企業認為融資貴融資難,而銀行既要考慮負債成本,又擔憂企業上升的風險,就會產生金融機構流動性過剩的現象,除非政府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投資來撬動信貸市場。

  在長期利率仍然較高的情況下談論“流動性陷阱”并不合適,中國并不存在那么嚴重的通縮。相反,只有加快改革,淘汰過剩產能并改善目前的金融體系,才能化解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斷裂。目前,還應該加快中國資產證券化的速度以及中央財政項目的支出,為改革提供空間。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