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政爭阻港掌握內地機遇

2015-06-26
来源:香港商報

  凌昆

  最近港府表明要把施政重心由政改轉回經濟與民生事務,這個策略性轉變確可謂適合時宜且符合民心,但能否取得成效卻是未知之數,故對有關情况值得探討。

  專注經濟民生仍要過政治關

  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政改纏斗后,本港大多數市民都感到十分煩厭,希望社會及政府能把精力轉回解決實際及緊迫的經濟民生事務上,而不再糾纏普選是真是假等虛無議題,因此港府的策略轉變乃順應民意回歸現實之舉。另一方面,政改在可見將來也不可能重啟推動程序,社會上對此未有共識,再推也是徒然,不會有結果。連辭任議員的湯家驊也說:香港政治分歧大,且每敵視不同意見者,故未夠條件搞普選。陳弘毅教授更指目前政制或會終極化,一直施行下去。特首梁振英說本屆政府不會再推,實際上若本港政情不變,之后長期也難再推。

  顯然,凍結政改轉搞經濟民生乃唯一選擇,對政府如是,對社會同樣如是。但選了此路卻不能保證行得通或走得遠。樹欲靜而風不息,反對派卻偏要搞亂大局,一方面堅持繼續搞政改爭取重啟「五步曲」,另方面則會繼續不合作運動以阻礙港府施政。因此,想專注經濟民生仍要過政治關,為此可能又卷入新的政爭中。一些前線局長對此種危險局面便有清楚認識: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指社會對立及撕裂不利管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指司法覆核拖慢土地開發而致供給「大落后」。顯然,相關的問題將日多。

  政府為「釋出善意」,把原來創科局撥款議案押后,先把11項主要與民生相關措施的撥款提交立法會財委會審議,希望這個較少爭議的議案可先行通過。這樣確可讓直接惠民措施率先見效,亦穩定社會安撫人心,但若長此下去,卻也須防帶來施政不平衡的問題;派錢惠民的措施落實,但生錢從長遠發展的卻難行,令財政基礎愈來愈弱。經濟不發展,自會削弱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何况這還會降低反對派阻撓發展施政的政治成本;直接派錢的措施過了,市民便更少注意阻礙長遠發展的不利影響,對反對派的不滿也會減低。

  內地新輪改革開放如火如荼

  與此同時,即使政改不提,激烈政爭仍避不了:在約一年的時間內,香港便要先后進行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在這兩場選戰中建制派與反對派必短兵相接,建制派要反對派「票債票償」,而反對派則會搞更激烈的針對政府及中央的斗爭,從而增加政治本錢。故預計兩場選戰均將較過去的激烈,畢竟經過政改及「占中」等斗爭冲擊的政局及社會心態,比過去已有基本性質的不同。當社會注意力都走向選戰之際,政府如何能專心搞經濟民生?對此特首等有必要部署應對之道。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時不我與,當香港政爭持續之際,區內及周邊的發展不會停步,香港與內地的路向反差日益強烈。內地正進入新一輪大發展大改革大開放的時期,「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及粵港澳灣區建設、制造業2025計劃、建立內地自貿區和其他各種各樣的開發宏圖,都正如火如荼地展開,給香港帶來眾多的新機遇與新挑戰。許多社會及政府人士都表示香港要積極參與,特首更提出了香港要擔當「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事實上香港必須參與,否則不單坐失良機,還將會不進則退,甚至被邊緣化。

  然而如何參與及如何做聯繫人等,都要具體部署,積極行動,不是叫幾句口號,說一些漂亮話便可以做到。在這方面港府及社會各方有什麼準備,有什麼計劃?就此有幾個基本點必須注意:

  一、政府及社會各界須合力搜集信息,以掌握機遇所在。二、要加強本身發展,產業、企業以至個人都要提升能力,以配合內地的快速發展及進步。三、要維持競爭力,最近香港在全國的評比中排名已顯著下跌。

  參與內地發展宏圖,實質上也是各地發展水平及競爭力的大比拚,并由此達成分工格局。香港若發展水平不前,競爭力下滑,不單爭不到機遇,還會暴露出弱勢。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