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股市長牛不能僅靠“政策維穩”

2015-07-01
来源:鳳凰論

   作者:鳳凰網評論部

  監管部門必須回歸其市場化、常態化的監管本位,盡快地、徹底地將A股“壞孩子”趕出去,監督上市公司在中長期區間內努力做到估值水平與盈利能力相對匹配。

  在上周五A股罕見的悲劇發生后,央行罕見的“政策維穩”隨即祭出——6月27日晚,央行宣布,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同時,下調涉農貸款達標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財務公司下調3個百分點)。

  此次A股悲劇的罕見性和央行應對之策的罕見性,應該說,在A股20多年的歷史中,缺乏與之匹配的參照。或許,唯有美國股市1987年10月19日的股災、以及10月20日美聯儲的應對,與之略為相似。

  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市受多重利空沖擊,10月19日道瓊斯工業指數狂跌22.6%,高達97%的股票下跌,部分跌幅高達30%以上。次日,為避免恐慌情緒蔓延,剛剛上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隨即啟動了貨幣政策的強力維穩,除大量購買政府債券外,更大幅度下調聯邦基金利率0.75個百分點。

  在簡單的類比之后,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此次央行罕見的“雙降”(降息降準),其立意是政策維穩、而非政策托市。之所以作出這個判斷,有兩個原因:

  一是,在上周五A股發生大規模踩踏效應之后,如果任由恐慌情緒漫延,那么“黑色星期一”、乃至“黑色星期二”極可能隨后發生,這不僅將摧毀好不容易積累起的市場信心,而且更有可能導致大規模的社會心理動亂。

  二是,在杠桿投機近乎瘋狂、且A股估值嚴重企高之下,央行任何形式的托市只會放大A股市場的泡沫、并助漲A股市場非理性的投機氛圍,而這最終又會導致未來更難收拾的局面。

  所以綜合判斷,此次央行的“政策維穩”,其根本用意是為避免“黑色周期一”、乃至“黑色星期二”持續的市場踩踏悲劇,通過釋放利好穩定股市和股民心理。

  當然,該政策也有值得警惕的負面效應——可能會有中小投資者將“政策維穩”,誤解為“政策托市”,從而再度沉醉于參與大牛市的美夢之中。同時,也一定會有上市公司大股東和機構投資者有意誤導市場,用刻意的市場反彈誘惑廣大散戶高位接盤。

  事實上,這種政策本意與市場情緒傳導的兩相背離,早已成為A股市場甩之不脫的毒瘤。對此進行叩問,則有必要反思A股市場的政策邏輯,監管部門的核心宗旨本應為“最大的投資者保護”(限制投機和打擊造假)和“最小的市場干預”(不壓市、不托市),可事與愿違,在具體的政策落地上,卻屢屢扭曲為“最小的投資者保護”和“最大的市場干預”。

  以持續近一年的本輪牛市為例,受貨幣寬松和深化改革雙重預期推動,A股“牛抬頭”是正常的,但在這一過程中無數依靠編故事而估值離譜的公司,對其缺乏及時性、常態化的監管卻是不應該的;放開融資融券激活A股市場流動性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融資融券的制度性傾斜、尤其是早期對場外配資和場內不合規融資的縱容,則是不應該發生的。

  這次股市動蕩之后,也有外媒再度把A股稱作“賭場”,其實從理論上推導,在中國經濟結構性轉型尚需較長時日的倒逼之下,伴隨著市場無風險收益率的遞減、以及信托等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打破,社會資本存在大規模進入股市的需求。也就是說,在降息降準已成為應對經濟持續探底的貨幣政策新常態之下,A股市場已經具備中長期牛市的前提條件。

  但理論上可以出現的長期牛市要成為現實,要扭轉A股“賭場”式的形象,需要更健康的監管。監管部門必須回歸其市場化、常態化的監管本位,盡快地、徹底地將A股“壞孩子”趕出去,監督上市公司在中長期區間內努力做到估值水平與盈利能力相對匹配,如此,A股市場才能走出暴漲暴跌的輪回。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