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後政改時期的突破點

2015-07-18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已进入关注经济民生的“后政改时期”

 
文:高興
 
重大政改議題結束,政爭氛圍趨淡。港府和社會各界都希望能暫時擺脫泛政治化,齊心協力聚焦經濟、民生發展。然而現實總是殘酷,至今政治內耗的格局沒有改善,施政亦無明顯起色。究其根源,本港泛政治化已是源於經濟發展、民生狀況、政治環境和政制發展等諸多深層矛盾的沉疴,不可能因一個重大議題的結束就霍然而愈。唯有因勢利導把握突破點,逐漸消除病灶,方有望脫離泛政治化魔咒。
 
泛政治化沉疴
 
泛政治化困港已久。港式泛政治化,表現在反對派無論任何事情,均由政治立場出發,對港府施政幾乎是全面狙擊、無論對錯。其阻政「戰場」主要分立法會和街頭兩部分。在立法會的阻政手法是長年、常態性拉布,加上由去年5月至今把持財委會下兩個核心小組實施「不合作運動」等。致令大量議案堆積,整體發展停帶。雖然反對派議員佔少數,而立場極端「為反而反」的議員更只有寥寥數人,然而通過上述兩種主要手法阻政,「成功」令2014/15年度上年度基建預算大減逾90%,直接造成工程造價增加逾25億港元。長此以往,預計本港兩年後的基建支出會因拉布每年減少超逾200億元,支出跌幅近三成。政改之後立法會阻政之風稍斂,但未改阻政本質。如臨時調前、已被長期延誤的11項民生議案,在暑假休會前最終只有7項獲審議通過,要加開一周會議。而在偏激議員有計劃的「專業拉布」下,加開會議以求完成預計議案審議的計劃再度落空。
 
泛政治化阻政的直接後果是嚴重打擊整個建造業界;長遠後果是令本港發展停滯,深層矛盾持續累積。如土地供應嚴重失衡、勞動力嚴重不足、基層貧窮化人口及老化等社會難題難以緩解,經濟、民生狀況轉趨惡化等等。泛政治化為何仿似「無藥可治」?因為泛政治化並非僅僅是數名極端議員的偏激行為所致,而是源於發展累積弊端的深層矛盾。經濟方面面臨「樽頸」。可供使用的熟地早已告罄,住房缺口達數十萬戶,商業擴容幾無空間,釀成各行各業對經濟發展越來越深的不滿。民生方面,嚴峻住房矛盾、高樓價造成的基層貧窮化、政爭造成的社會撕裂對立,令民怨對時局越來越不滿。
 
政治方面,本港作為欠缺維護國家安全法規的國際都市,各種反華、分裂勢力公開活動,資助種種極端政團大肆破壞施政,令政局陷於常態性不穩。政制方面,選舉制度的民主成分由零迅速發展至普選前沿,漸偏離基本法規定的「各界權益均衡」的政制原則。依此原則,本港選舉制度應以界別代表為主要選舉單位,方能達至「各界權益均衡」的平衡格局。目前界別代表議席比例無法達至2/3控制多數,令僅小眾支持就可穩保議席的反對派議員得以大肆阻政。諸多深層原因,形成少數反對議員阻政的政治能量,令本港久困泛政治化無力自拔。
 
拓地是突破點
 
本港發展也並非就「無藥可治」,關鍵在民心所向。建制派若能爭取足夠主流民意的強力支持,即可抑制反對派的亂港能量,著手突破和緩解各項深層矛盾。反之若深層矛盾累積的民怨繼續為反對派所利用,則可能形成惡性循環令本港亂上加亂,最終不可收拾。
 
目前最有可能出現的突破點,仍是大規模拓地。畢竟本港迫切需要拓地已是各方共識,也是突破經濟、民生發展的樽頸。加上區議員和立法會選舉在即,反對派也必須爭取選票,不能再無所顧忌阻撓主流民意的選擇。因此只要港府下定決心動用財儲,以足具吸引力的條件迅速大面積回收荒廢農地,著手落實拖延經年的大規模拓地計劃,有望突破經濟、民生樽頸,再度凝聚主流民意的強力支持。民心所向之下,進而有望由根本修補政治和政制上的積弊,削弱甚至消除泛政治化病根,令本港重回行政主導、聚焦發展的正軌。
[责任编辑:刘深]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