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香港書展為何成功?

2015-07-20
来源:香港商報

  蜚聲兩岸四地的香港書展今年進入了第26個年頭。受到今年入境政策調整的影響,或許今年香港書展的讀者數量會有相應的減少,但是從現場情况上來看,本屆書展舉辦至今,每日依舊是人山人海,熱絡不減,而著名家講座更是幾乎場場爆滿。去年,香港書展入場人數達到創歷史記錄的101萬人,成交超過5億港元,與此相比,作為內地最大書展的上海國際書展,雖然近年來噱頭不斷,但是錄得的最高人數也僅有32萬,成交亦只是數千萬;另一個重磅書展中國台北書展,今年的入場人數也僅大概在50萬人次左右。若預計,今年的香港書展或許人數會稍有回落,但是其「亞洲最大書展」、「亞洲最有影響力書展」的地位仍舊是在短時間內難以被撼動。

  言論自由繁榮保證

  香港書展為何如此成功?相信對許多內地讀者來說,自由度極高的出版環境應是香港書展的最大吸引力。從制度上看,香港社會極高的言論自由程度,以及香港的出版不受刊號和審查制度的限制,令香港出版物對許多信息感到飢渴的讀者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許多內地讀者千里迢迢來到香港尋找「敏感書籍」、另類文字早已不是新聞。而一些因各種因素在內地受到出版限制的優秀作家,也不得不選擇香港作為其作品的出版地。可以說,內地出版業的重重關卡,恰恰是香港圖書業繁榮的一個最根本保證。

  其次,香港獨特的位置與環境為作家提供了最好的交流與出版的場所。金耀基先生曾將香港譽為「兩岸三地文化乃至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本屆書展的年度作家李歐梵先生就是其中最好代表:他生於內地,成長於台灣,求學於美國,最后長時間在香港任教和定居,其多元化的背景與寫作可以說與香港多元化的文化環境完美契合。而龍應台、查建英、馮唐等背景各异的作家,也都有在香港寫作與出版的成功經歷。香港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寬松的寫作和出版環境,另一方面,香港獨有的多元文化背景、中立客觀的信息,也為他們觀察中國和世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和最好的視野。而香港作為一個在大中華圈中開放度最高的城市,香港書展的影響力已經不僅限於華語文化圈。

  由於擁有眾多高素質的英文讀者和整個社會較高的英文使用習慣,香港書展更是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優秀作品和作在此雲集,例如今年書展來訪的Botton、Caral Thatcher等海外「大咖」,在展示出香港書展國際影響力的同時,進一步將提升了香港書展的國際化程度。高度的商業化與市場化則香港書展成功的另一個保證。

  香港出版行業市場狹小,競爭激烈,高度的市場化水平倒逼出版商必須努力緊跟讀者的需要和市場的需求。這一點也可以從本屆書展的特色中看出:在香港去年發生占領運動之后,今年書展推出了大量以占領運動、本土議題為主題的書籍,在回應社會熱點的同時,也吸引了大量讀者,顯示出版商對市場很強的把握能力。而且,出版商在迎合市場的同時,圖書制作水平并沒有出現在內地經常出現的諸如粗制濫造、侵犯知識產權、虛假宣傳等問題,依舊保持了很高的水準,體現出了香港出版業的高度成熟。

  后勤保障長盛推手

  而對一場展會來說,購書服務的體驗或許比圖書本身更加重要。雖然香港書展近些年來到訪讀者屢創新高,但是從書展現場來看,雖然現場略顯擁擠,卻并沒有在內地大型活動中經常出現的無序狀况。從進場前詳細的路線指引、人群分流措施,到現場內明確的功能分區、工作人員指引,再到購書之后的圖書快遞服務、巴士特別服務,香港書展的主辦方——香港貿發局展示出了極強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可以說是香港書展歷經26年而能長盛不衰的重要推手。

  其實,從更大的角度來看,香港書展的成功經驗正是香港在過去的50多年里得以崛起的成功因素:背靠內地市場,服務兩岸四地,以高度的開放與包容面向國際,堅持自由與法治的價值觀,輔之以政府精細與高效的管理和服務。尽管,內地的迅速崛起正在削弱著香港的傳統優勢,許多人紛紛唱衰香港的未來,但是從香港書展的這一微小之處,我們仍舊可以看到香港最核心的競爭優勢依舊存在:自由法治、公平專業、開放包容……可以說,這些在短時間內難以被超越的優勢,仍是未來香港立足於國際競爭的最大法寶。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