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邱雅芬:他者視角看中日文化交流

2015-08-02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中山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邱雅芬最近在深圳圖書館用「他者」的視角,通過文學、漢字、民俗諸多方面為深圳讀者梳理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在邱雅芬看來,日本是一個傳統與現代并行不悖的國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諸多元素被日本文化吸收,成為當今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日本這一重要『他者』,我們可以感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鮮活的生命力。」香港商報記者朱求真
 
  邱雅芬研究指出,中國史前文化對日本列島的影響可以上溯至距今7000多年前,大家耳熟能詳的傳說「徐福東渡」就發生在中國歷史的早期。東渡,給落后的日本帶去了文明的火種。歷經東漢、魏晉中日文化的接觸期,直到隋唐,隨著大批日本遣唐使進駐長安,標誌著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進入了高峰。公元645年,日本發生了一場改革,叫「大化改新」,結束了奴隸制度在日本島內的統治,建立了具有中國文化內核的集權主義統治。至此,中國文化對日本政治,經濟、生活等領域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思想領域,儒家思想系統且全面地植入了日本文化的血液之中,改變了日本人民的思維方式。
 
  邱雅芬指出,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從文化本質上來講,是從使用文字開始,而從傳統的視野上看則是全方位的。
 
  遣唐使與奈良文化
 
  邱雅芬介紹,公元7世紀至9世紀,日本大規模輸入中國文化,「奈良時代,也是日本學習中國文化的時代。當時日本每次選派1000個遣隋史、遣唐史,每次派出4艘船,算上傾覆的風險,每次保證500個人能登陸中國。遣唐使要學習20年,變成中國通,等到下一批新船來才能回國。日本派遣遣唐史歷經200多年,大約有16次左右,深刻影響了奈良文化。今天的奈良國寶庫,唐代的國寶還在里面保存;國家規定每年開放一段時間,里面連王勃親筆簽名的詩集也有。」
 
  除了屬於國家行為的遣唐使交流,進入元代后更有商船來往,深入到日本民間。邱雅芬說:「那時候日本僧人必須到中國學習,人數無法統計」,這些民間交往對日本的影響深入到方方面面。邱雅芬告訴記者,包括日本人開始使用油炒菜,開始使用糖,包括一些點心、豆腐的制作方式都是隨這種交往傳入日本的。
 
  中國飲茶文化至遲9世紀上半葉傳到日本,但最初僅限於貴族階層,而且飲茶作為唐風文化的組成部分,隨著遣唐使的停止和日本國粹文化的抬頭曾一度衰退。到十二世紀末,榮西從中國帶回茶種種植茶樹,著《吃茶養身記》,使飲茶在日本得以復興,并廣及佛寺、武士階層。其中特別是在禪院,飲茶已經不僅僅是坐禪飲料,而是進一步成為佛教禮儀的內容。而茶文化的禮儀化也為十六世紀后半葉千利休創立日本茶道開辟了道路。明治維新以后,日本一般大眾的生活中,飲茶方式有接待客人的煎茶,解渴的番茶,飯后消食茶,不一而足。
 
  日本文字來源於中國
 
  日本人最初是怎麼使用漢字的?邱雅芬說:「日本最初沒有文字,但是它接觸了具有非常成熟文明的中國文化,便開始借鑒使用,由於完全沒有文字的概念,只能照搬照用。」邱雅芬介紹,日本最早使用漢字的方式,就是把表音表義的漢字作為注音文字來使用。長期以來,日本人民把漢字作為自己傳播思想,表達感情的載體,他們謙虛的稱呼漢字為「真名」。邱雅芬說到:「五世紀初,日本出現被稱為『假名』的借用漢字的標音文字。八世紀時,以漢字標記日本語音的用法已比較固定,其標誌是《萬葉集》的編訂,故稱『萬葉假名』。」邱雅芬告訴記者,「萬葉假名」是純粹日語標音文字的基礎。
 
  在講座現場邱雅芬為讀者讀了日本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的一小段內容,介紹了萬葉假名的讀法,再一次證明了日本假名起源於中國漢字這一事實。
 
  日本節日的中國情結
 
  日本在吸收中國古代先進的律令、制度和禮儀、文學文字的同時,也吸收了中國古代的天文和歷法。很多傳統節日也都發端於中國或是吸收了中國傳統節日的內容和形式。邱雅芬介紹,當今日本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當屬元旦即新年了。從年前的「除夜」到「初詣」再到「七草」,其中都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由於道教在社會上的地位顯赫和佛教的傳統儀式,日本新年初次參拜特指對神社和寺廟的參拜,以祈求神靈保祐平安,形成了年三十夜撞鐘,大年初一拜社的獨特風俗方式。
 
  日本另一個重要節日是盂蘭盆。「中國人已經不知盂蘭盆為何物,但盂蘭盆節是華夏的節日,日本盂蘭盆節只不過是孑遺而已」,邱雅芬介紹,盂蘭盆節早先盛行於中國和印度,后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已成為日本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每到盂蘭盆節,日本的交通系統會格外繁忙,沿高速公路行駛的汽車行列可長達幾十公里,像是中國的「春運」時期。盂蘭盆節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均放假7-15天,人們趕回故鄉團聚。節日期間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在日本,至今還保持著許多傳統的節日,如女兒節、七夕、秋分等也都發端於中國。不過對比當今中日之間的節日內容,相同之處已寥寥無幾。但中國古代傳統節日的豐富內容和內涵都可以清楚、充分的證明日本傳統節日的中國文化淵源。
 
  邱雅芬教授曾獲日本福岡大學日本文學和中山大學中國文學雙文學博士學位,現是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理事、日本國際芥川龍之介文學會理事、廣東外國文學會理,是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教授兼系主任,也是中文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方向博士生導師。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