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警惕騎在豬身上的金融資本

2015-08-04
来源:經濟觀察報

  作者:胡家源

  “風口來了,豬也能飛上天”,何況是豬肉呢?

  這句股評家們的戲謔之言已然成真。就在上周中國A股再次上演千股跌停的當口,豬肉概念股逆勢飛揚,一些股票的價格從3月至今已經累計上漲近一倍,絲毫不顧大盤暴跌的慘烈行情。虛擬經濟如此瘋狂,回到現實,更令人唏噓。據近日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顯示,中國豬肉零售價格自3月中下旬開始上漲,節節攀升,到7月20日為止的4個月時間里,豬肉價格漲幅接近50%,創下三年新高。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默契表演不禁讓人疑問,到底是什么力量讓豬肉飛上了天?

  大多數市場分析人士傾向于用經典的價格理論,也就是供需關系來解釋這個問題。比如從供給上看,過去兩年公認是中國豬周期的底部,由于價格長期低迷導致接近一半的養豬戶黯然離場,生豬存欄量至今保持下降趨勢。因此,即便現在是消費淡季,需求并不比春節期間旺盛,但能上市的豬肉少了,需求量不變的前提下,價格也自然會漲,這是常理。但真實的市場是按照這樣一個完美的模型來運轉的嗎?我們最好審慎懷疑。

  眾所周知,豬肉在中國每年的消費量極高而且按照某種消費規律變動,而生產則相對滯后至少半年甚至一年,導致價格波動很大。很明顯,這個市場帶有典型的大宗商品色彩,而有大宗商品的地方必然有大量資金存在。生豬市場早已出現這種趨勢,比如華爾街投行巨頭高盛在2008年就高調宣布大舉進入國內養豬業,斥資2億至3億美元在中國生豬養殖重點地區湖南、福建一口氣全資收購了10余家專業養豬廠。自2010年后,更是不斷有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投入養豬業,跨行進軍養豬的企業或基金以及擴大養豬規模的上市企業已不下幾十家。

  大量資本涌入帶來的后果是,一開始產能會大幅度過剩,導致價格一落千丈,風險承受能力低的養殖散戶往往會虧損退市,而大資金維持的規模養殖業卻能保本微利,致使這個行業迎來一輪又一輪的洗牌調整,最終導致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籌碼也越來越集中。

  盡管大多數專家認為,生豬養殖業原本集中度就極低,少量的資本根本不可能控制整個市場,達到壟斷和操縱價格的程度。但事實是,近年來散養戶占比呈下降趨勢,而規模化養殖已經越來越成為趨勢,最新數據顯示已經占據40%,將近半壁江山,再用“集中度低”來形容已經殊為不合適。散養戶們也發現,最近幾年生豬價格就像股市一樣把握不住,原來“一年漲、一年平、一年跌”的豬周期也不管用了,豬肉市場一反常態的三年跌勢,肯定不是集中度很低的競爭市場該有的狀態。

  雖然傳統觀念認為,無論是生豬還是豬肉,其儲存和運輸都非常不方便,通過資金來囤積居奇并沒有太大好處。但如果不是用以往看待“大蒜炒作”的思維來看待豬肉,人們會很清晰地發現,大量資本不僅進入了養殖行業,還同時在豬肉加工行業和流通流域兩頭下注,整條產業鏈都被導入到大宗商品資金運作的通道中。在這種狀態下,一旦風口來臨,豬肉價格飛上天就僅僅是時間問題了。

  按照常識判斷,資金流向哪里,哪里就是風口。現在風口的確來了。迫于經濟下行壓力而實施的貨幣寬松政策,特別是今年以來多次降準降息等做法,使得本來流動性就不缺乏的市場信貸更為泛濫,而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一時仍難見成效,轉而大舉流向股市。六月中旬股市暴跌前后,一大部分資金又從股市里流出,轉而在房地產乃至大宗商品市場尋求出路,這其中或許就包括生豬市場。

  如果從資本逐利的本性來看,讓豬肉飛上天的力量,其興趣顯然不光在大宗商品領域。豬肉價格在大宗商品市場隨風起舞的同時,必定也是豬肉概念股在資本市場狂歡的開始,前者不止,后者就不會放棄狂飆突進,這是資本雙向獲利的手段,也是資本退出的最后一條通道。特別是其中追逐快速獲利的金融資本,是絕不會愿意讓自己陷在產業層面而無法自拔的。

  誰能想象最終的結果?舉個例子,如果豬肉漲到歷史高點,政府會不會采取行動;如果跌下來,國家會不會救“市”?漲跌之間,究竟誰在獲利?這些問題,也許只有決策層才能回答。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