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網絡謠言為何猖獗?

2015-08-15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流深

  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進入第二天,緊張的救援正在爭分奪秒的進行著。而另一邊廂,一直與救援即時同步的,則是網絡上瘋傳的各式各樣的謠言:從「爆炸源於走私軍火」、「天津官場人事變動」,到「政府隱瞞死亡人數」、「有毒空氣擴散」,再到各種不實的救援信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救援技巧,各路謠言在網絡上以風起雲涌之勢刷屏社交網絡,而真相與辟謠卻隻能疲於奔命地跟在背后奔跑。

  類似的情景國人或許早已見怪不怪。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讓每一個人都能夠隨心所欲的發布消息,信息發布門檻的降低也連帶降低了謠言傳播的成本,成為了信息自由帶來的一把雙刃劍。從汶川地震、上海大火,到馬航失聯、長江船難,每一次慘痛的災難發生之后,我們都會在網絡上發現一些似曾相識的謠言粉墨登場。謠言的傳播顯然不是中國獨有,但是謠言能夠如此頻密、大規模的流行,必然是因為我們遭遇了某種程度上的「中國特色」。

  技巧提高更具蠱惑力

  為何如此多的人會不假思索的轉發謠言?這固然與現在制造謠言的技巧越來越高有關。許多謠言的制造者為了使謠言更具迷惑性,不僅加入了生僻的專業名詞,借知名人物之口為謠言背書,甚至不惜制造假圖片、篡改網頁和信源,加入半真半假的元素。如此高超的謠言技巧必然讓普通的網民難以鑒別,前段時間新加坡政府網頁遭篡改就曾經讓許多國際知名媒體陷入了誤報「李光耀死訊」的風波之中。而昨天,在網絡上一篇看起來頗為專業的關於消防「burndown原則」的網貼也廣為流傳,若不是經過多名專業人士的詳細考證和批駁,其流傳度或許將更廣。

  而從中國網民自身來說,我們也應當適度的進行反思。由於長期習慣了被動式的接收信息灌輸,大多數國人普遍缺乏基本的信息蒐集、驗證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這使得許多人在面對謠言之時,首先想到的不是驗證其真偽,而是在「寧可信其有」的心態下匆匆轉發,令謠言的擴散得以一路暢通無阻。雖然我們常說「謠言止於智者」,但真正的「智者」又何其難得!

  信息公開修復信任

  但是進一步來說,即使許多謠言明明已經得到了辟謠,為何仍舊廣為流傳?對於很多國人來說,答案就是簡單的三個字:「我不信」。近幾天來,針對引發爆炸的瑞海公司,有網絡傳言稱,瑞海公司的總經理隻峰因為是天津市前副市長隻昇華的兒子而「有雄厚的背景」。然而,即使在政府部門和傳媒報道雙雙對傳言進行否認之后,網絡上對隻峰身份的猜測仍舊沒有停止。究其原因,不僅在於相關部門發布信息時躲躲閃閃、語焉不詳,無法徹底解答公眾的疑慮,更是因為無數「官二代」作奸犯科的事實早已經徹底摧毀了政府部門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正如有評論員所指出的:「個例猜測雖然可能不正確,但這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卻是存在的。」所以從根子上來說,權力腐敗的制度土壤一日不改,以權謀私的現象一日不除,民眾對政府部門的信任就一日無法恢復,而失信所導致的流言也必然會越傳越廣。

  美國學者阿爾波特和波茨曼曾經得出一個謠言傳播的著名公式:R=i╳a(R=謠言,i=重要度,a=模糊度),傳播學者克羅斯1953年改進了此公式:R=i╳a/c,即謠言=重要性╳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要消除謠言滿天飛的局面,對於網民自身來說,無疑需要水平的提高,讓「謠言止於智者」。但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門亟需借力這一波反腐的春風,重塑自身的權威性和社會公信力,提高信息公開能力和自身的透明度,真正做到「讓謠言止於真相」。二者相輔相成,才有可能重塑健康的輿論空間。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