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東南亞國家為何不痛恨日本侵略

2015-08-20
来源:香港商報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發表的戰后70周年談話引發周邊國家的共同譴責,但令人詫異的是,二戰中也曾遭受日本軍國主義蹂躪的菲律賓不僅沒有批評,反而一味稱贊「日本在戰后的努力」。比如,菲律賓外長羅薩里奧在回應安倍談話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表示,自從戰爭結束以來,日本一直以「慈悲心行事」,這也使得日本和菲律賓建立了「在許多領域有著信任和始終如一支持」的友誼。

  東南亞對日友善有普遍性

  中國媒體普遍對菲律賓的表態表達了鄙夷和斥責,并將其原因歸結為兩方面:一、從戰略上說,菲律賓想聯手日本共同對付中國;二、從經濟上說,菲律賓想從日本那里獲取實際利益。這兩方面的原因確實存在,但問題是:一、菲律賓在有關日本侵略的問題上,一直表現得很寬容,并非近年來才如此;二、不光菲律賓,其他遭受日本侵略和殖民統治的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緬甸、越南、印尼等,同樣對日本侵略持寬容態度。比如,2013年1月,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訪問緬甸時,特地祭拜二戰時侵略日軍的墓地,此舉根本沒有遭到當地緬人的抗議和示威,緬甸媒體上也不見批評聲音。再比如,被譽為緬甸「獨立之父」的昂山將軍,曾經當過日本傀儡政府的國防軍總司令、國防部長,緬甸人不僅不罵他是「緬奸」,至今仍奉其為國家英雄。

  借助日本趕走西方殖民者

  顯然,上述國家對日本侵略的復雜態度不僅有現實利益的原因,更有深層次的歷史原因。這些原因其實并不復雜,無外乎兩方面,一是日本對侵略戰爭與殖民統治進行了有效的宣傳和包裝,有一定的迷惑性;二是這些東南亞國家戰前普遍淪為西方的殖民地,戰后能獨立建國,客觀上與日軍趕走了西方殖民者有關。

  毫無疑問,日本對東南亞侵略并實施殖民統治,當然是為了擴大本國戰略空間,掠取經濟資源,而決非像它宣傳的那樣是想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時任日本首相的東條英機明確說過,「大東亞戰爭的關鍵,一方面在於確保大東亞的戰略據點;一方面在於把重要資源地區收歸我方管理和控制之下。」據相關資料,日軍1940年在越南強徵大米46.8萬噸,1943年就增至102.3萬噸。其他如對印尼的石油資源、馬亞西亞的橡膠資源等,也都是同樣采取了強掠政策。但同時要指出的是,為了實施對被殖民國長期、可持續的掠奪,日本在發展當地生產與掠奪之間注意把握了分寸,戰時東南亞的殖民地經濟也確實有一定的發展。這是普遍東南亞國家不痛恨日本侵略的重要原因。

  而從政治上說,作為對抗同盟國的一種手段,戰爭后期日本逐漸讓更多東南亞國家實現所謂的「獨立」。1945年3月,日軍推翻了印度支那的法國殖民當局,宣布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獨立」。這樣的「獨立」當然是幌子,不過日本確實也擴大了當地精英的參政比例,如東印度群島(印尼)的中央議會主席就是后來的「獨立之父」蘇加諾,其全部43名議員中,有41名是印尼裔。

  就國家獨立而言,東南亞精英普遍對西方殖民統治深惡痛絕,日軍的到來被各國民族武裝借重來抗擊西方殖民者,雙方聯手趕走了西方殖民者。以緬甸為例,以昂山將軍為首的緬甸「三十志士」是在接受了日軍訓練后,組建緬甸獨立軍,隨日軍回國與英軍作戰。印尼的蘇哈托也曾在日本在當地創建的軍校接受培訓,并借重日軍趕走西方殖民者。雖然日本殖民者與西方殖民者在性質上并無二致,但由於日本人與各國精英進行了許多合作,后者對日本有一定的好感。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就曾對日本人在社會治理方面的能力稱贊有加。此外,日軍占領東南亞的時間只有三年多,而且其軍力主要被牽制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相對薄弱,對東南亞的殖民統治也相對柔性一些。當然,這決不意味著日軍在東南亞扮演的角色如它宣傳的那樣是「解放者」,它仍然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者和殖民者。香港商報評論員 余永勝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