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事發時母子與兩位交警互跪的場景。
我國有句耳熟能詳的格言,叫做“男兒膝下有黃金”,說的是做人行事要有錚錚鐵骨。
下跪,常常意味著對個人尊嚴的辱沒。因而它一旦發生并進入公眾的視野,就容易引發爭議,被人們以各種情感和方式解讀。
前天(8月28日),邯鄲街頭上演了交警和市民對跪的反常態一幕,隨著在微信、微博上被廣泛轉發、熱議,大有占據頭條之勢。事情的緣由很簡單,即司機涉嫌酒駕,其母親怕兒子被處罰,向交警下跪求情,交警看到該女士情緒激動,所以也跪下來解釋酒駕危害。
針對執法者交警的屈膝行為,可謂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不少人點贊,在他們看來這一跪體現了人性化的執法態度,交警形象高大;批駁者稱頭頂警帽警徽,下跪有失法律尊嚴。還有一種極具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問題出在媒體、公知和圣母們身上,似乎只有用下跪執法才能防止謠言。
由于每個人的社會身份和生活經驗感受不一樣,所持論點不同也正常不過。但如果忽視現實語境,將個案上綱上線,甚至對另外的群體污名化,就不是文明理性的公共輿論生態了。遺憾的是,在這起事件中借題發揮者太多。
母親下跪是情急之下的溺愛
據媒體報道,8月28日是邯鄲市機動車限行的第一天,交警三大隊民警在路口執勤時,發現一車輛駕駛人涉嫌酒駕,民警進行了酒精測試。事發的視頻還原了當時的經過,起先母子兩人對測試的結果有異議,情緒激動。
然而,想要拿回被扣的駕駛證和鑰匙未果后,涉嫌酒駕的兒子做出了令人驚訝的舉動,徑直走到馬路中間躺下以死威脅。正值上班高峰期,車來車往,十分威脅。其母看到這種情形,立即拉回自己的兒子。
為避免再做傻事,在樸素的母愛泛濫下,她向執法的交警下跪,祈求原諒。不過情感歸情感,兒子犯法了就得接受處罰,這是維護法律尊嚴的需要。
“慈母多敗兒”,這一跪只能暴露出自己的不知法、不懂法,以及在孩子教育上的無知。愛孩子,不是慫恿孩子,你可以批判這位母親,但很多網友評論中說是“不是老人變壞,又是壞人變老”、“為老不尊”,細數自己遇到的一些大媽蠻不講理的事例。對老人一棍子打翻,惡語相加,這就偏離了對事件評議的公正客觀態度。
交警的下跪沒必要過度擔憂
“你如果對測驗的結果有異議,咱們可以去抽血。”在執法過程中,兩位交警無論是言語還是舉止上都保持克制,做到了有禮有節。事后,當地電視臺記者也聯系到下跪的交警,在采訪中表示:“因為人性化管理,不能出于自己穿著這身衣服就比老百姓高人一等。她歲數那么大了,她跪著,理當同樣跪著。當時也沒想那么多。”
有些事情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復雜,也沒那么多外在強加的意義。由于事發突然,兩位交警跟著下跪,只不過是對老者的尊重,是出于內心善良的對等回應。兩位交警在下跪的同時,依然誠懇地向大媽解釋酒駕危害。這樣了都不能贏得一致稱贊,還要被扣上矮化法律的帽子,真的只有無語了。
針對這事,我看到有篇評論里是這么寫的:“無論什么原因,無論是誰,都不應該向對方下跪,作為法律化身的交警,更不應該向被執法者下跪。”對此不敢茍同,這種思維是典型的權力優越感,生怕執法者溫柔一點,社會就亂了套。現實中,在任性的公權面前,治污靠下跪、討薪靠下跪、申訴靠下跪……如果不是被逼無奈,窮盡一切辦法了,誰愿意跪著哀求?
偶然冒出類似的執法者下跪新聞,有些人就如臨大敵,唾沫橫飛。到底是哪些人這樣神經敏感,想必百姓心中自有桿秤。執法權威沒錯,但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試想一個和你父母年紀相仿者跪在你面前,況且違法的又不是本人,作為執法者禮節性回跪一下,又有何可指責的?
執法困境豈能怪媒體?
媒體是社會的公器,是對公共權力的使用及使用者的一種監督。有人說這次交警還好下跪了,否則就會被媒體冠以諸如《交警暴力執法逼得老婦當場下跪》、《交警為難老婦,讓其下跪》等等標題。這種說法太過絕對,因為如今已是一個媒體市場化競爭激烈的時代,只有忠實事實媒體才能屹立。真相不會被遮蔽,在現在的傳播速度下,也能夠盡快得到糾偏。
即使存在誤傷的情況,但政府和公眾仍應該對媒體有一定的寬容度。
就拿普遍關注的城管與商販沖突來說,正是由于媒體的“窮追猛打”,這兩三年來,各地城管執法呈現出柔性化的轉變傾向。一些城市出現了“圍觀執法”、“眼神執法”,以及招聘高學歷人才、招聘美女執法隊等創新形式。雖然這些形式上的改變,還未能從根本上祛除城市管理領域的痼疾,但改變透露出來的是城市文明之風、人性化執法之風。
2012年10月6日,武漢,繼“眼神執法”、“舉牌執法”和“圍觀執法”后,武漢城管再現柔性管理“獻花執法”。
同樣,在此事上,交警的事后的采訪回答中也看出他們執法理念的進步。這些難道不應該感謝媒體的倒逼作用嗎?其實,最需反思的是某些公權部門,為什么負面形象纏身,還不是因為長期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作風使然。
交警與大媽互跪,原本是件偶然簡單性事件,卻攪得輿論沸沸揚揚,人家交警當時根本沒有想到不跪的話,媒體、輿論試壓會丟工作什么的。這里面真的沒有那么多解讀,最需要探討的也是執法如何進一步公正、制度化。
之所以會有這么多繁雜的聲音,還是因為我們的輿論場缺乏平等理性對話的良性氛圍。尤其那些借機抨擊媒體的人,其實是在逃避監督,害怕權力被關進籠子里的不自由。
作者: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