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改革,就在全球都焦慮中國經濟放緩的時候,內地改革大潮洶涌而至。繼國家日前向部分政府機構下發國有企業改革指導意見,即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已趨向成熟之后。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再度重磅推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印發《關於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這是又一項全新的改革頂層設計。
財富分配是老大難
該設計,乍一看好像只是一個框架設計,但卻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改革壓縮餅乾,每一條拎出來,都很有嚼頭。
其中,「堅持把激勵創新者的積極性放在各項改革政策的優先位置,進一步用好利益分配杠杆,讓創新人才獲利,讓創新企業家獲利。」可謂擊中了改革的軟肋,抓住了國民財富分配的老大難問題。
20多年前,珠海首開先河,百萬重獎科技人員,在海內外引起轟動,被稱為「一顆知識原子彈爆炸」。隨后,各類人才紛至沓來,「孔雀東南飛」蔚然成風。時至今日,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已成為社會共識。無論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還是各地出台的優厚政策,無不彰顯了求賢若渴的誠意。但遺憾的是,這些重獎似都帶有即興色彩,并沒有從分配機制上進行固化,也就是說沒有進入常態化。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也有一大批「科技富翁」涌現出來,不少「創新人才」登上富豪榜,創新人才的價值得到實現和認可。然而,也應看到,中國的富人群體中,更多的是煤礦老闆、地產老總、娛樂明星以及「今貝工作者」,真正靠科技致富的還不多,說來說去,也只有袁隆平、馬化騰等少數幾個典型,而據說在發達國家,有錢人大多是科技人才和創新企業家。深究其因,就是中國創新人才激勵機制還不活,創新成果轉化通道不順暢。
一方面,科研資源配置不合理,蓋大樓、買設備舍得花錢,投在人才身上的錢不多,科技創新人員待遇不高,尤其是青年人才生活壓力很大,疲於跑項目、爭經費。另一方面,科研創新評價重論文、輕應用,大量創新成果走不出實驗室,躺在論文上镕置、鎖在抽屜里「睡覺」,沒有真正轉化為產品和產業,「守著金飯碗,過著窮日子」。
一項創新或催生一個產業
創新人才是財富和價值的直接創造者。一項技術創新,往往能夠催生一個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一方經濟發展。讓創新人才有名更有利,是價值規律使然,是社會公平應有之義。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讀書不為稻粱謀」的理想。在知識經濟的今天,讓科技人員體面地生活,讓有創新的人先富起來,不僅是旗幟鮮明、理直氣壯的價值口號,更應成為「跳一跳夠得著」的現實。
人人都會覺得自己的錢少,而讓創新人才「名利雙收」,就要破除「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義思想藩篱,更要打通制約創新的體制機制關卡。探索出什麼樣的「利益分配新杠杆」,才可以撬動創新?中央在此次頂層設計中,發現并提出問題,并將之確定為改革的突破口,這只是成功的一半,而各行各業各單位,在實踐中,制訂出什麼樣的分配制度?市場又確立什麼樣的激勵機制,用好利益分配杠杆,讓創新人才致富,這才是成功的另一半。
路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