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1

洪虎:發揮後發優勢 實現跨越式發展

2015-09-10
来源:香港商报

  【編者按】昨日,7位重量級嘉賓的主旨演講,成為2015全球商報經濟論壇的精采環節。中國職業經理人協會會長、吉林省原省長洪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戰略與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獨立金融諮詢顧問兼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高級研究員韋傑夫,中國扶貧基金會副會長江紹高,香港城市大學航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劉建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石小敏,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中國民營經濟研究院院長保育鈞作了精采發言,其獨到的見解、敏銳的洞察、智慧的分享,贏得了在場聽眾不斷的掌聲。今將一眾嘉賓主旨演講撮要刊發,詳見A2、A4版。

  【香港商報網訊】昨日舉行的全球商報經濟論壇上,中國職業經理人協會會長、吉林省原省長洪虎在主旨發言中表示,論壇選擇在貴州召開恰逢其時,貴州經濟連續四年位居全國前列,實現「十二五」規劃翻番目標,科技貢獻率超過44%,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現在,貴州省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期,進入後發趕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設的重要階段,具有後發優勢,可以走一條推進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路子。

  增強向新產業轉型意識

  洪虎詳細闡釋了制度創新和結構調整,即通過制度創新創造好的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外在的動力。通過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的科技進步和創新,為經濟發展提供內在的推動力。只有解決好這兩個推動力的問題,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他指出,要充分利用資源流動特點,在遵守市場規則前提下,實行「走捷徑、抄近道」的方式,實現科學技術發展階段的跨越。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不必拘泥於原有的產業格局,而是根據市場預期的變化,及時調整產業方向,及時發展高層次性的新興產業。

  他認為,對於產業梯度轉移的理論不能做絕對的理解,局部的轉移、非均衡的轉移,比較容易實現向臨近地區的轉移。後發展地區承接的產業應視當地的環境而有所選擇,而人們常說的產業轉型不是理解為原有的產業轉型,而是要增強向新產業轉型的意識。

  加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

  洪虎表示,要實現改革開放進程的跨越,必須具備良好的體制條件,才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後發展地區與先發展地區的差距往往體現在市場化程度上,也是改革相對滯後。如果只是跟著沿海先發展地區後面亦步亦趨地推進改革,就很難實現趕超。後發展地區可以直接吸收先進地區的經驗,以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以更快速度集聚各種資源,激發經濟的活力,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都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途徑來解決。

  他說,一般經濟發展都需要一個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但在現代市場解決條件下,資本在越來越大的範圍內流動,使一個地區在發展經濟時,不必只限於本地區的原始積累,而要更加廣泛的利用域外資金。對貴州來說,就是更加充分利用國家的特殊扶持政策,更加積極的發揮各種實驗區、示範區的作用,大膽進行改革開放的探索,取得先行先試的效果。

  廣泛吸納海內外人才

  洪虎還談到,跨越式發展需要靠高素質的人才來實現,高素質的人才主要由本地區提供,但不能只靠本地區發展,對事業發展的成敗和興衰起關鍵作用的人才有一些要從區域外引進。他呼籲要廣泛吸引人才,特別是海內外的高科技管理人才。要改革用人制度,大膽起用現代知識和創新知識的新人。要千方百計創造各種條件,營造有利於人才發揮作用的環境。

  石小敏縱論創新轉型前提與前景

  【香港商報網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石小敏發表主旨演講時,以深圳經濟發展狀況為例,對比貴陽這幾年的發展模式,分析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難題和困境。他指出,在全國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的情況下,深圳經濟發展狀況相對壓力小很多,比較超然物外。過去六七年,深圳以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已成功轉型為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模式,因此,深圳的日子現在非常好過。而對於貴州現今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的狀況,石小敏認為,貴州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成為貴州經濟發展的基石。

  中國經濟轉型困難重重

  石小敏分析指,當前中國經濟向創新型和消費主導型轉變過程中存在的困難非常大,從各地轉型均可證明此點。

  他指出,從傳統的模式脫身出來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尤其是2014和2015年,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發生巨大變化,使得中國經濟走勢問題成了一個熱點話題。中國高層也表達出了對中國經濟下行的憂慮,認為中國經濟的轉型、調整會有一個若幹年的困難時期。從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來看,「胡溫時代」的發展模式是不協調、不均衡、不可持續的。過去,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國的投資過高,消費率偏低,靠投資拉開經濟增長注定不可持續,現已陷入產能過剩的困局。「末端部分是房地產開發,這一塊從去年以後出現越來越無力、疲弱的勢頭。中間這一段所謂各種政府投資平臺,主要搞土地儲備和基礎設施建設。而真正的主角是地方融資平臺,規劃項目、審批、要素配置,特別是土地和資金的配置是他們來做的。」他說。

  債務問題制約經濟發展

  石小敏指,過高過快的投資驅動型增長模式帶來的明顯後果是債務問題。中國的債務是硬債務,各種估計不一樣。國內國外相對比較認可、一致的大數是150萬億左右,大約相當於GDP的240%到250%的水準。這一塊融資額裏面有一塊是高利貸,各種各樣的高利貸加起來估計至少也得三四萬億,高利貸的存在是中國和市場經濟國家非常不同的特點。大約在2012年之後,高利貸的迅猛增長和迅速擴大,發展模式出現的疲軟,從房地產和土地轉讓的視角來講,發達國家遇到困難的時候,利率是下降的。而中國的利率反而是上升的,就是因為中國的借錢這一塊政府和國有企業比重太大。

  「特別是認為政府手裏有很多資產,資產可以覆蓋債務。手中有很多土地,他們可以借高利貸。所以我們2012年以後變成了整個金融系統通過理財來為需求者,特別是融資平臺,房地產商安排高利貸。這是發達國家歷史上很罕見的。」石小敏說,特別是2013年社會融資量超過了正常的貸款,而高利貸和正常貸款不一樣,正常貸款對國有部門和政府部門可以還本不還期,高利貸必須是按規定的期限連本帶息一塊還,迅速加大了壓力。此前雖已認識到這個模式不可持續,但是無力調整,它已經形成一種慣性,經濟轉型一定程度上是沒有太大的力量,這個過程在2014年才開始,緊接著國務院出了43號文,不允許地縣兩級融資平臺繼續借高利貸,明確的舉措跟以往的模式改變,加之2014年中國房地產出現頹勢和資本市場融資的枯乾使得問題進一步惡化。

  搞活資本市場 化解債務危機

  「中央領導人對互聯網經濟的一些肯定、對自貿區的一些討論和對一路一帶的一些闡述,有不少熱點,這些熱點被描繪成了改革牛,恰恰這個時候股市開始從一個交易很疲軟的狀態下開始熱起來,交易量從每日的三四千億開始向一萬億、兩萬億的增長,最後導致股災問題發生。」石小敏說,中國在很多地方有所退步,但也有很多的壟斷,中國政府決策的部分太多,政府的投資太多,且政府恰恰不是以利潤為目標,而往往是政績。投資有那麼多收不回成本的項目,中間還有那麼多的腐敗。

  「過去中國三十幾年的發展風風雨雨,現在回想起來,我感覺每一次遇到巨大困難的時候,實際上我們都靠新的帶有衝擊力的改革開放釋放了新的發展空間。所以,經濟能夠變好,轉型成功,要按照三中全會中所決定的市場決定配置資源體系能起作用,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建一個法治國家,對已有的弊端進行新的改革後,中國經濟還是有希望的。」石小敏說。

  劉建華:打造創新經濟強國

  【香港商報網訊】香港城市大學航貿金融中心主任劉建華昨在全球商報經濟論壇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在經濟新常態下,打造創新經濟強國已是中國進行經濟轉型的不可或缺的步驟之一,主要可從三方面下手,即要素、機制和策略的有機結合。這涉及到專利保護和法律體系問題,創投融資效益問題,人才培養機制問題。

  創新與創造為基石

  劉建華指,打造創新經濟強國是中國進行經濟轉型的不可或缺的步驟,可從要素、機制和策略的有機結合方面下手。首先,要素包含的重要內容是創造、發展和技術,這三者一定要有嚴格的法律體系和制度來保證,否則創新就沒有基礎,價值也是空談。其次,涉及到創投融資效益問題和人才的培養機制,因此,若想真有很重要的創新,就要有個長遠的計劃,不能急於求成。

  他指,創新以創造為基石基本上已得到外界很大的共識。但在實際中,創造和創新是存在區別的,創造更多講的是發明具體的技術和一些器件,而創新把創造發明的東西和新的思想轉換成有價值、有市場的一些產業。比如說,現在蘋果智能手機是一系列的創造具體的技術,包括移動通訊創造的具體技術集成起來變成市場上可以產生巨大的市場效應的創新。創新是創造的集成,所以所說的創新是要以創造為集成的。

  劉建華進一步指,發明創造要涉及到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據年初媒體報道,中國專利數量在全世界範圍內數一數二,但從專利所產生的價值來說,世界排名是倒數後幾位的,所以以後要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

  「無財」科學家與「精創」企業家

  劉建華指,創新要依靠創造,把兩者結合起來,其中之一的模式是由企業家、投資金融家合在一起搞創業。這個可從以色列成功的案例來汲取營養,以色列用科技興創的思路,由國家出錢培養一批非常優秀、先進無財的科學家,發明一些新的東西,找到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科技。另用一部分培養一大幫指導金融,同時又是企業家的人才,把發明創造的東西轉化成市場上的價值進行市場轉化產業化,這是兩個體系,兩種不同的土壤。

  他認為,創新和科研需要十分不同的土壤和條件,並不同的人才培養體系,創新與科研不能合二為一,尤其是兩種人才的培養。他指出,培養企業家的不應是企業家,以色列的「無財」科學家和「精創」企業家例子值得借鑒和學習。

  不同國家創新模式不同

  劉建華還介紹,德國是「集創」模式,即集中重點創新創業的模式,如工業4.0模式。美國是「混創」模式,集中和分散眾創競爭整合的模式,如以Google和Tesla等巨頭,帶動中小技術創新公司形成完整創新經濟產業鏈。以色列的是「精創」模式,如前所述,小而精的創新產業組織結構,追求關鍵高價值的創新產業。

  對比以色列、德國和美國的模式可看出,以色列創新型公司規模不大,不像美國的通用電氣等,但在很多重大發明中,一些核心的部件都是以色列生產的,這些產品非常精緻。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