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岐
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大閱兵雖已過去多日,但不少人仍然津津樂道。理由很簡單:大閱兵所展示的壯盛軍容軍威,以及多種國產先進武器,實在震撼人心,令人印象十分深刻,難以忘懷。國家的強大,包括軍力的強大和總體實力的強大,不但提升了國家的國際地位,也振奮人心,大幅度提高民氣,這些都是中國屹立於世界之林的重要因素。
中國是一個大國,幅員遼闊,面積960萬平方公里,人口眾多,有13億人,全球第一。這樣一個大國,若沒有足夠的兵員和現代化的裝備,何以言國防?何以言國家安全?19世紀、20世紀上半葉的100多年,以至70多年前,中國積貧積弱,原因之一,就是軍力低下,結果成了「肥肉」,任人宰割,包括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日本侵華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和中國人民充滿血泪的歷史教訓。
以史為鑑,此語人人皆知。以史為鑑其中之一就是一個國家必須擁有適度軍力包括兵員和武器裝備的重要性。世事常常具有兩面性,所以評析時需要一分為二,這樣才能看得比較全面和比較正確。對軍力的剖析也是如此。古人有兩句話值得記取:一是「天下雖興,好戰必亡」,一是「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兩句金言就是以史為鑑了。
天下雖興好戰必亡
先說第一句「天下雖興,好戰必亡。」天下者,國家也。國家興旺了、發達了,也絕對不能「好戰」,否則,就會有「亡國」之虞。放眼世界,在有實力包括軍力的大國、強國之中,唯有中國領導人多次公開聲明:「永不稱霸!」像美國領導人或日本領導人,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看來是心懷鬼胎,「好戰」之心不息。美國已試過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還是敘利亞內戰的幕后策動者和參與者,近日的歐洲難民潮就與此大有關系。日本則始終沒有放弃侵華之心。這一點,在當今的安倍政府表現得尤為強烈。
「天下雖興,好戰必亡。」這句話以乎是為日本訂制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后,經濟興盛,國力大增。打贏了日俄戰爭和甲午之戰,更使日本的軍國主義者(包括政府領導人)飄飄然,結果就是在78年前發動了侵華戰爭和侵略亞洲各國的戰爭。這一戰爭,極之慘烈,單是中國軍民傷亡就達3500萬人,其中一場南京大屠殺就殘害虐殺中國軍民30萬人。倘從亞洲全局說,死傷總數超逾1億人。這是日本欠下亞洲各國的血債!但是,日本只能得意忘形於一時,最終,不得不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勝利了!日本的戰敗,確證了「天下雖興,好戰必亡」。倘若要說得確切一些,可以改一個字:「天下雖興,好戰必敗。」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再說「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從以史為鑑角度看,這也是歷史經驗或歷史教訓。若要「保家衛國」,絕對不能「忘戰」,絕對不能忘了國防建設,絕對需要有一支足夠兵員和先進裝備的軍隊。9月3日的北京大閱兵,真正顯示了中國領導人沒有「忘戰」,中國13億人民也沒有「忘戰」。這次大閱兵,軍威的壯盛也感動了香港市民。9月3日下午,中央電視台駐香港特派記者張成,訪問了以蔡麗雙為會長的全球炎黃子孫愛國促進會三位骨干,包括陳兆實、唐至量和本人,我們共同表達了上述觀感。不忘歷史,不忘國防,不忘戰備,這是中國人民包括香港市民共同的心聲。現時,無論是中國內地或香港,都堪稱國泰民安。然而,無論是中國政府或中國人民,都沒有「忘戰」。「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大閱兵昭示了唯有建設強大的國防力量,中國和13億人民,方能真正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