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反思天水圍發展新界西

2015-09-22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海南社團總會副會長 梁思韻

  隨着歷時8年有機會在2017年竣工的港珠澳大橋即將落成,屯門、洪水橋將與深圳接軌。

  悲情城市配套不足

  自「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出台,外間意見好壞參半。香港經歷七、八十年代經濟蓬勃盛世,樓價不斷飆升,安居置業是每個打工仔的夢想,剛好天水圍新發展區就在九十年代中出現,天王代言某屋苑的樓盤廣告,更成佳話。隨着1997年金融風暴、2003年沙士等,一浪接一浪低潮間接制造大量負資產,而天水圍本身區內就業配套不足,區內人士需要長途跋涉到市區上班,交通費昂貴,大家於是為天水圍套上「悲情城市」稱號,更甚者是把住在天水圍的市民標籤化。根據1996年人口普查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人口,屯門、元朗區共約80萬居民,卻只有不到10萬職位,居民每天花數小時車程外出工作,每天面對單向通勤交通問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每當提及新市鎮發展項目,大家如驚弓之鳥,難免舊事重提。然而今天的新界西發展項目,與過往已不能同日而語。九十年代初,沒有港珠澳大橋,沒有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概念,沒有「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更沒有前海自貿區深港合作。然而,過去多年來,內地經濟騰飛,跟當年「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預測的情况有很大差异。

  須借助內地發展優勢

  新市鎮社區發展多元化,社會才有向上流的動力,高端行業及職位最能帶動整個社區流動性,雖然洪水橋及屯門西等新發展區能否成為現代物流及環保工業樞紐還是言之過早,但地理上與前海自貿區及港珠澳大橋接軌卻千真萬確,能否制造高端產業,有賴政府及各方通力合作。香港人一定要利用內地發展優勢,像是借助深圳前海的發展項目提供經濟動力,方便新界居民在本地區工作和生活,減少交通時間。前海是國家重點發展項目,通過政策帶動市場,再由市場帶動發展。這樣既可推動經濟發展,亦可減輕長久以來因新界新市鎮發展所帶來的人口與就業區位不匹配的問題。

  教育配套不能少

  中產或專業人士家庭對子女教育極為重視,要吸引這群高質素居民定居新市鎮,教育配套絕不能少。遺憾地,全港75間直資學校,屯門區只有5間中學及3間小學;而全港75間英基或其他私立國際學校(不包括幼稚園),只有廣為人知的哈羅香港國際學校坐落屯門。去年批出的新國際學校可用空置校舍及土地名單中,亦沒有新界西影踪。當然,當中問題牽涉多方面,如:國際學校辦學團體不喜搬離港島。從客觀事實看,要規劃出香港2030發展遠景,避免20年前天水圍社區結構發展停滯問題,我們不得不以史為鑑。時移勢易,當年的郊區變成重要交通樞紐,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