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 劉振業
近年陸續有評論指,全球新興市場的人口紅利將於未來十年用盡,高增長時代因而結束。剛巧美國將由超寬松時代進入加息周期,新興市場的經濟轉型問題更被放大。回顧以往新興地區之所以能夠崛起,都與當期人口變化有重大關系。以亞洲新興地區為例,出生於1960至1970年嬰兒潮的一代人於千禧年前後為區內經濟改革付出不少汗水,生於1980至1990年嬰兒潮的另一代人則於近年陸續投入勞動市場,坊間都言中國及新興亞洲地區近十多年來能夠強勢興起都與兩次嬰兒潮有關。但如部分研究指出,若新興地區的人口紅利將於未來十年用盡,其面臨的人口老化問題或已不亞於歐美國家,新興經濟體能否維持過往十多年的快速增長?
南美更似未來引擎
或許大家會認為新興市場只是好像過去的歐美一樣,由高增長進入低增長時代而已。沒錯,這論調暫時或仍講得過去。以人口結構計算,看看圖一,比較亞洲與歐美,現時歐美的老年人口佔整體人口(下同)兩成至三成,亞洲則一至兩成不等,有不少地區更低至半成。如果集中看亞洲新興市場中較先進地區如新加坡及泰國等,圖中所見,現時其人口結構只與1990年代的歐美相若,而印度及印尼更不足一成,遠低於新加坡及泰國之餘,亦低於1990年大部分歐洲國家,反映亞洲人口老化問題或不如想像中嚴重。試想想,1990年至今的歐洲國家經濟雖未見天翻地覆的轉變,但起碼仍優於失落廿年的日本。由是觀之,現時亞洲新興市場的經濟前景未必太淡。
1990年歐洲等於現在亞洲就是很誇張嗎?未算。看看圖二,在其他新興地區,東歐新興國的人口結構與現時歐美大致相同,但美洲不然。比起新興亞洲,現時美洲的人口結構更像1980年代的歐洲,當中墨西哥、巴西及阿根廷等美洲大國的老年人口佔比只約一成至一成半,稍低於現時亞洲先進新興體。以中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方法計算,1980年代英國、荷蘭及意大利等正由中高收入層轉入高收入層,亦即正由第三產業支撐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以此看,受惠於人口仍然年輕,對比亞洲,南美大國更似是未來的全球經濟引擎。
新興市場新定義
暫時來講,一眾新興市場經濟以至人口結構問題或許仍然不大,當中更不能否認亞洲經濟在未來幾年或仍是全球增長引擎。不過,在此,筆者當然亦對新興地區以至亞洲未來前景有點保留。
上文已說有研究指出,中國及亞洲新興地區人口紅利將於未來十年用盡。人口紅利窗口關閉不外乎因為人口老化。根據聯合國對全球人口年齡的預測,對比一下2010及2050年歐美與新興地區的老年人口情況,圖三見到,至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數目持續上升不在話下,當中絕大部分歐洲國家的老年人口已經佔超總人口三成。若以平均數值的三成半作準則,東歐有一半國家都已超過此水平。
另外,圖中見到,亞洲區方面,日本、香港,以至中國內地、韓國及新加坡等地區,2050年的人口老化程度都與歐美大國無分別。須知這些亞洲地區的GDP已經佔全亞洲八成以上,在人口老化程度與歐美無異下,其經濟活力在十多年後將可能出現很大程度的滑落,到時全球經濟增長引擎是否仍在亞洲已是很大疑問。又或者,圖三見到,到時仍是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既不是歐美,亦不是新興亞洲,而是老年人口比例仍然大幅低於歐美及新興亞洲的南美國家。
新興國家現時或許仍是全球經濟主要的動力來源,但現時已經明顯見到東歐新興國的人口結構與西歐發達國家所差無幾。至於亞洲,早年亞洲開發銀行已有文章指出,由近年起至2030年,大部分亞洲地區將由人口紅利轉至人口稅務(demographictax),並以新加坡、香港及韓國的影響最為顯著(日本早就衰落)。由此可見,以人口結構論計算,一眾新興地區現只有美國後花園的美洲新興國才有較樂觀的前景。亦即是,以往大家所言的新興地區,在往後日子或許要重新定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