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中國經濟前景光明不是虛妄自信

2015-10-19
来源:新京報

  “新動能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咄咄逼人’,在一些方面已經發揮了突出作用”“互聯網+‘雙創’+‘中國制造2025’,或將催生中國的一場‘新工業革命’”……近日,李克強總理對當前中國經濟作出6點判斷,引起廣泛解讀。而就在日前,有報道稱,近年來全國用電量增速回落明顯,鐵路貨運量增速也下降,有人認為,這反映出中國經濟這個火車頭跑不快了。

  眼下世界經濟正罩上“低迷”的陰霾,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下行風險也在上升,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似乎給了某些人唱衰的機會。但這是基於對中國經濟形勢的錯判。實質上,無論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今明兩年增速預測維持穩定,還是中國經濟新常態呈現出的多重特征,都表明應對中國經濟滿懷信心,說其“前景光明”不是虛妄自信。

  正如李克強總理說的,“中國作為10萬億美元體量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7%左右的增速實屬不易”,中國經濟增速進入“7時代”,終究是超高增速基數上的勻速下行,這改變不了國民經濟運行穩定性、增長成長性的基本面。

  更何況,增速下行是“調結構”的必要代價,而結構調整激活的國民經濟活力,會構成對下行的彌補。

  國民經濟活力的標志之一,是市場主體數量是否呈較快增長,而這也要靠國民創新創造精神、利潤率較高、創業門檻較低等條件驅動。可以看到,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無論是實行“互聯網+”戰略、鼓勵“雙創”,還是厲行“三證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其本質都是革除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當下,國民創造力呈蔚然興起之勢,統計局公布的我國創新指數持續提升;市場主體的數量呈現出爆炸式增長——前8個月,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日均新增超1.1萬家,注冊資本增長40%以上。這顯示了面向市場的改革之力,也緩釋了當前的經濟壓力。

  特別是,創新驅動已能對沖經濟下行風險。近兩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已逐漸邁入快車道,今年1至8月,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4%,遠超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眾所周知,經濟下行的最大風險是就業率而非其他,而就在本輪經濟下行期內,我國就業率在全世界仍能保持高水平,且居民收入增速高於GDP增速。至於產業結構上,第三產業已超過第二產業成國民經濟中的最大產業,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5%;而能耗則減少,像去年,我國同期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降幅比2013年擴大1.1個百分點,這也提升了增長質量。

  在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明顯之下,以用電量、鐵路貨運量等傳統經濟指標對中國經濟景氣度進行推斷,也是種思維固化,因為這些對以智能化為特征的新型制造業、以網絡化為特征的新型服務業,已完全失去了考量的可靠性。

  毫無疑問,如今中國經濟發展仍面臨些許掣肘,比如部門分割、地區封鎖、行業壟斷對“市場決定性地位”的阻礙,比如潛在的金融和地方債務風險可能顯性化,這些需要逐個破解;在創新已成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標簽的語境下,我國國民創造力、民營企業活力,不可能憑空而降,還須持續深化改革進行配套性的政策引導和助推。但歸根結底,中國經濟的韌性強勁,政策工具箱依然充實,在企穩回升、轉軌變型中,中國經濟大可穩健前行。 (新京報社論)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