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港旅業畸形時代

2015-11-19
来源:香港商報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 劉振業

  那邊一個環球片場,隔鄰開個新迪士尼,我們呢?最多是星光大道翻新。數一數,由迪士尼開幕以至開放自由行,香港零售、旅遊業及經濟都倚賴內地旅客。不過,時移世易,新興市場問題人所共知,而香港旅遊業發展亦因此到達樽頸。

  新興地區旅客不解近火

  陸客確實為香港經濟出了不少力,其他旅客又如何?撇除內地,由2003年沙士期計起,圖一見到,來自中東、東南亞及中南美的旅客增長最為強勁,例如中東旅客在2003年每年只有8萬多人次,但2014年已經上升至18萬人多,中南美洲旅客亦由2003年的7萬多上升至現時約22萬人次,其他如印尼及泰國等東南亞旅客亦有不俗增長。而且,以東南亞為首的旅客,在過去十多年間,在港消費的金額亦已大幅提升。以印尼為例,2003年人均在港消費只約3523港元,但2014年已經上升至7143港元,升幅有一倍多。就算以整個東南亞計算,在港消費力於十多年亦升近六成。由此可見,除內地旅客外,來自其他新興國家的旅客亦是撐起香港旅遊業的一大動力。

  不過,上述情況能否持續下去呢?大家想想,未來最有機會爆發另一輪經濟危機是哪個地區?你懂的。近月熱炒美國收水,股匯市跌得最厲害又是哪些地區?新興市場是其中之一。當這些市場經濟開始轉向下,其連鎖效應對香港旅遊業的負面影響是絕對不能輕視的。所以,若圖一是反映現時香港旅遊業現況的話,那著實令人太擔心。

  回頭想想,香港零售業之所以倚賴內地陸客,原因只得一個:高消費。做零售,量多量少相對並不重要,最緊要價值高,例如賣一表表就等如賣幾千碗雲吞麵。賣十幾廿隻,夠數交租有餘。因此,高消費客戶一向是維持香港零售暢旺的關鍵。

  現時陸客人數增長減少,其他新興地區旅客能夠填補此空缺嗎?圖一已見東南亞國家無論在旅客人數或消費力都有顯著增長,似乎可助一臂之力吧。但看看圖二,於2014年全球國家在港的人均消費及旅客來港人數佔比上,比起英國、美國、澳洲及新西蘭等地,東南亞旅客的人均消費始終較低,只約6700元,低於歐美約7200元及澳紐的7600元。這也不太奇怪,發達國家人均收入較高,故消費力較強亦合理。

  沒錯,這就是重點。陸客來港減少,香港政府轉移焦點大吸東南亞旅客,但與陸客相比,東南亞旅客的消費力於近十多年雖有長足增長,但仍遠遠不及發達國家。以往陸客可以一下子掃入十隻勞力士,但東南亞客呢?一隻起兩隻止,這對向來倚賴陸客的零售業有什麼好處?更何況,講量,雖然來自東南亞的旅客量增長仍然高企,但對比陸客來港人數仍然差一大截下,似乎遠水救不了近火。

  港旅業現結構性問題

  由此延伸下,圖二見到現時香港旅遊業更出現結構性問題,例如來自歐美及中東等高消費群體分別只佔香港旅客人數不足1%至3%不等,但消費力較低如臺灣、日韓(東北亞)及東南亞旅客卻有相對較大佔比,反映撇除如陸客(量高之餘消費力亦強)後,香港旅遊業的第二支持階梯已經出現高佔比但低消費的畸形現象。

  筆者一向都指景點單一化是死結所在,而其衍生的問題已經在圖二見到。發達國家旅客愈來愈重視深度遊,名店街、波鞋街絕不是他們想要的,例如大家去日本及臺灣都開始想去一些與世隔絕的「仙景」。相反,來自新興地區的旅客,一來消費力不及發達國,二來旅客質素不如歐美成熟,參觀景點都會較集中在傳統旺區如尖沙咀、銅鑼灣及迪士尼。這種由於消費力差別而造成低消費高佔比的畸形現象,是香港政府不能不正視的。雖說東南亞較歐美更鄰近香港,故前者旅客佔比較高亦合乎情理,但若任由圖二情況長此下去,對香港零售及經濟是絕無好處。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