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土豪扎克伯格们善捐的真正动机

2015-12-0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夏文辉

   土豪的心思窮人永遠不懂,當臉書掌門人扎克伯格喜得千金并宣布捐出99%股份時,世人感慨有錢人為慈善一擲千金,也有人忍不住揣摩議論他們大手筆善捐究竟是什么樣的心術和動機。

 
  沒人認為扎克伯格夫婦此舉是有意顯擺,此人從來低調不炫富,他一直開輛不到兩萬美元的舊車,對家庭婚姻相當低調,除了時而忍不住秀一下愛妻、愛狗的照片。
 
  但是,富人再任性也不會無緣由地捐出巨款,他們的動機到底是什么?我們先看一些例子。
 
  先說比爾·蓋茨,曾經的“鐵公雞”富豪,也曾經有錢后就買買買,試圖擁有世界最豪的名車、名畫、名宅。1994年是蓋茨生命中悲喜交加的一年,他迎來美好的婚姻,但癌癥奪去他深愛的母親。人生重大得與失震撼蓋茨的精神和感情,反思之后他的慈善事業由此開始。多年后,蓋茨夫婦的一位朋友回憶說,蓋茨的母親瑪麗·蓋茨當年在兒子的婚禮上對新婚夫婦大聲宣讀了一封信,“信中說,‘所得很多的人也應該給別人很多的回報’。”后來對于慈善,蓋茨這樣說:“我只希望能樹立一個榜樣,告訴人們:‘嗨,這樣做很有意思, 我做的善事越多,我的感覺就越好。’我努力造成一種積極的影響,讓人們知道錢用的是地方。”
 
  股神沃倫·巴菲特是蓋茨的慈善老伙伴,在遺囑中,他將個人財產的99%捐贈給了慈善事業。“我希望我的3個孩子有足夠的錢去干他們想干的事情,而不是有太多的錢卻什么都不做。”巴菲特這樣解釋自己的決定。
 
  沃爾特·休伯特·安嫩伯格,美國三角出版公司的創辦人,2002年去世,他將自己投資的一半,最珍貴的藝術收藏品以及位于加州的一座100公頃的莊園都捐贈給了慈善機構,用于大學研究以及兒童教育。安嫩伯格在遺囑中說:“家人已經生活得很好了,而財富不應該集中在少數人手里。”
 
  通觀富人的慈善捐贈,成功、有錢是他們的人生標志,并因此對人生有很高的實現感、滿足感和報答感。年輕的扎克伯格夫婦在多次流產后喜獲女兒,巨大的滿足感也是引發捐贈重要動因。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春秋時期管仲之言,道明的常識是,自我實現和滿足是對外奉獻施愛的重要心理條件。
 
  慈善捐贈還需要文化、風俗以及制度條件。在美國,慈善的社會傳承有歷史原因,當17世紀“五月花”號帶著拓荒者來到這里,人們普遍窮寡、無助,必須相互支持扶助才能共度時艱,在以后較長的一段歷史時期,美國人沒有任何社會保障,人們仍沿襲互助互濟的經濟模式。慈善成為維持社會運轉的重要資源。
 
  當然稅收、遺產、贈予等制度也是慈善捐贈的政策和制度推手,財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很多歐美國家的社會公義,有效的法規、機制令個人“多余的財富”回流社會,慈善捐贈就是重要渠道之一。不過這同富人捐贈是為避稅的流行說法不同,最起碼,任何捐贈總比稅收的數額價值大得多。
 
  榜樣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慈善也有“巴菲特效應”,當捐贈的富人成為人所稱頌的社會楷模,施善的風習會令更多人加入慈善事業,當然其重要前提是捐贈制度的公開、公正、透明、有效。
 
  文化與宗教氛圍對慈善捐贈也很重要,當“利他”“濟世”“博愛”這樣的理念成為社會主流,對弱勢族群的關愛,對社會分享的情愿就自然而然,慈善就不是負擔、不是義務,而是自發的責任和奉獻。
 
  扎克伯格們的捐贈每每成為話題,人們仰慕于富人的慈心善意,不過慈善本無門檻、無高下,“不以善小而不為”才是慈善的本義。擴而展之,捐贈并不局限錢與財,善意的釋放,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是,路不拾遺也是。所謂捐贈無大小,善心無貴賤。
 
  所以,慈善究竟為什么?于他,慈善,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于己,有一種快樂叫慈善。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