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清兵入關”?臺灣政客太看得起自己

2015-12-18
来源:觀察者網

  作者:鐵流 科技、金融觀察者

  清華紫光集團繼10月底宣布以194億新臺幣買下臺灣半導體封測大廠力成25%股權后,12月11日又宣布以568億新臺幣購買矽品24.9%股權,以119.7億新臺幣購買南茂25%股權。

  矽品為臺灣第二大半導體封測廠商,僅次于日月光半導體,力成和南茂分別為臺灣第三、第四大半導體封裝測試廠商。紫光此舉立即引爆臺灣輿論,有臺企負責人稱此舉如“引清兵入關”。表面上看,島內藍營和綠營對此事分歧嚴重,政治大腕表態不一——朱立倫表示堅決反對;蔡英文表示要小心處理;宋楚瑜表示大力支持。

  陸資赴臺的根源

  在全球分工中,美國不僅擁有IBM、Intel、AMD、英偉達、高通、鎂光、閃迪等科技公司,還擁有Applied Materials、Lam Research、KLA Tencor等半導體設備大廠,處于半導體產業鏈上游。

  西歐擁有ARM、Inmagination、ASML等公司,處于產業鏈中上游。臺灣、韓國擁有臺積電、三星、聯電等公司,處于產業鏈中下游。曾經實力強勁的日本在經濟上試圖挑戰美國后被日漸邊緣化,加上美日“廣場協議”后的金融抽血,以及日本少子化等因素,迎來了“失去的二十年”。

  而中國大陸雖然大多數行業的產業鏈齊全,但IC設計公司和半導體設備制造商大多不成氣候,遠遠無法與國際巨頭匹敵。典型例子是以聯想為代表的“組裝廠”和以富士康為代表的臺資代工廠,因而居于產業鏈下游。而經過60余年的發展,中國大陸經濟資本愈發雄厚,特別是國有經濟門類齊全,且體量巨大,早已不再滿足埋頭于低端產業鏈,充當血汗工廠,向產業鏈上游攀登勢在必行。

  制造業升級有兩種做法,一種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優點是可以充分鍛煉一批技術人才,構建自主技術體系,缺點是風險較大,周期較長。另一種是收購相關企業,優點是能夠直接獲得擁有一定技術基礎和人才儲備的企業。但缺點也顯而易見,一是很難做到全資收購或控股,很難將技術、人才和研究中心或工廠轉移到大陸。二是被收購的企業不少還和大陸現有的企業存在競爭關系,有可能會扼殺自主技術的發展。三是因為是入股而非全資收購,所以不得不與海外資本共享利益……

  紫光選擇了收購之路,通過收購海外優質半導體企業,補全中國半導體產業短板,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在歐美市場日漸乏力,中國市場欣欣向榮的情況下,資本和市場成為中國收購海外企業的最大籌碼。

  收購矽品、力成、南茂劍指何方

  芯片的制造要經過設計、生產、封測三個步驟。雖然封裝和測試只占集成電路產值的10%-15%,但卻是芯片制造的關鍵一環——使用后道光刻機將基片、內核、散熱片堆疊在一起,形成了大家日常見到的芯片;測試可以鑒別出每一片芯片的關鍵特性,比如最高頻率、功耗、發熱量等,并決定芯片的等級。

  雖然2014年中國大陸的IC封測產業的銷售收入規模為1238.5億元,同比增長23.8%。但大陸封測企業以外資或合資企業為主,內資企業無論從規模上,還是技術上依舊有一定的差距。紫光一舉收購臺灣第二、第三、第四大封測企業,意在整合海峽兩岸資源,進軍集成電路封測領域。

  對臺灣企業而言,紫光赴臺投資也是巨大的機遇。因為臺灣和韓國半導體產業是美國刻意扶持的結果,也是美國維持雙供應商的集中體現。韓國、臺灣都是歐美的高級代工廠,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在當今歐美經濟愈發衰退,中國經濟持續走強的背景下,韓、臺制造業越來越依賴中國市場。

  與此同時,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不僅本土企業茁壯成長,Intel、三星等國際大廠也相繼在大陸投資——Intel投資16億美元對成都工廠的晶圓預處理、封裝及測試業務進行全面升級,并將英特爾最新的“高端測試技術”引入中國,并將于2016年下半年投入量產。可以說,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崛起已然勢不可擋,如果臺灣當局繼續一味地抵制中國大陸,那么很有可能重蹈當年面板產業之覆轍,甚至在將來由中國主動的國際產業分工中被邊緣化,淪為第二個日本(很可能比日本更慘,畢竟日本體系較完善,技術和資本更為雄厚)。

  而紫光對收購臺灣企業,一方面向臺灣企業注入大量資金,使臺灣企業有更加雄厚的資本去升級技術,更新設備,提升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向臺灣企業開放了最具潛力和活力的大陸市場,使臺灣企業能分享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紅利,實現兩岸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至于“中國大陸意圖控制臺灣封測產業命脈……打爛整個半導體產業……發展了35年的臺灣半導體產業逐漸落入紅色版圖”等言論純粹是臺灣媒體“智者多慮”,卻真實地反映出部分島民的“玻璃心”。

  既然紫光赴臺投資是兩岸互利共贏之創舉,那讓我們來看看臺灣三位大選候選人如何回應。

  臺灣政客反對陸資赴臺

  國民黨主席、臺灣大選候選人朱立倫簡單干脆——“IC產業對臺灣來說是很關鍵性的,所以一定要非常嚴格審查”,反對大陸資本赴臺投資的強硬姿態勝過另外兩位大選候選人。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則委婉一些,表示“務必小心處理”,同時要求“經濟部”投審會不得讓紫光并購案審查通過,并強調“因為這是臺灣經濟的命脈,必須鞏固”。而民進黨黨團干事蔡其昌的話可能更能反映出綠營的心聲——“紫光集團由清華控股擁有51%的股權,大陸官方色彩非常濃厚,絕對帶有非常強力的政治意味在背后主導”。顯而易見,蔡英文也是反對大陸資本赴臺投資。

  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表示支持的態度就更耐人尋味了。一方面表示,“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會反對外來投資,這是好事”;又表示不能把好處“一面倒給別人”,“要利用政治的杠桿建立一道防火墻”,要用政治上的杠桿來談技術轉移、就業機會及產業鏈利潤分配。

  宋楚瑜的意思很明顯,是眼饞大陸資本的巨額資金,但具體條件要借由政治上的杠桿來談,用政治手段為臺灣企業謀利益,至于大陸資本在臺的合法權益和兩岸互利共贏,則只字不提。本質上對大陸資本赴臺投資不是開放、擁抱的姿態,而是懷著提防、抵觸和貪婪的心態。

  透過現象看本質,其實臺灣三位大選候選人實質上都是反對大陸資本收購臺灣企業。對陸資赴臺投資,臺灣三位大選候選人并不覺得是臺灣經濟發展千載難逢的機遇,反倒頗有大禍臨頭之感。而臺灣媒體將紫光赴臺投資比做“引清兵入關”恐怕正是三位大選候選人內心的真實寫照。

  朱立倫:要與馬英九做切割

  作為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其實是最沒有理由反對大陸資本赴臺投資的。

  大陸資本赴臺投資,既可以為臺灣半導體企業帶來技術升級所需的資金,又能獲得廣闊的大陸市場。對臺灣低迷的制造業而言無異于一劑強心劑,作為執政黨,國民黨既可以借助兩岸經濟合作拉動臺灣經濟發展,又可以借振興臺灣經濟撈取政治資本,可謂是一本萬利。

  更重要的是,臺灣工商界大佬大多是國民黨的金主,而其中相當一部分都在大陸經商,如果朱立倫將兩岸關系搞砸,其金主的利益必然受損。而大陸資本赴臺投資后,可以拯救生存空間不斷被日、韓、大陸廠商擠壓的臺灣企業,而臺灣工商界大佬對此更是喜聞樂見,進而能繼續鞏固國民黨與其金主的關系。

  既然大陸資本赴臺對朱立倫有種種好處,那朱立倫為何反對,而且反對的最為堅決?

  只為與馬英九劃清界限!

  朱立倫

  臺灣社會經濟早已被臺灣選舉文化所綁架,被民粹主義所挾持。而馬英九執政以來,不僅沒能兌現其“馬上好”的承諾,反倒使臺灣經濟江河日下,工資不漲物價漲的現實使臺灣各階層對馬英九充滿怨氣。而馬英九缺乏改革的魄力,在施政中的優柔寡斷使其贏得了“馬娘娘”的綽號。處處充當好好先生,誰都不得罪的結果卻是“兩邊不討好”,施政支持率已經是沒有最低,只有更低——馬英九已然成為“選票毒藥”。

  在此情況下,紫光收購矽品、南茂被臺灣很多人視為馬英九在卸任前“趕工賣臺”。朱立倫深恐被視為馬英九的延續,深怕民進黨搶走“反馬大旗”,奪走選票,因此必須第一時間強烈表態,與馬英九做切割。

  蔡英文:為反對而反對

  蔡英文話說得比較慎重,沒有明確表態是支持還是反對,因為蔡英文看出陸資入臺對臺灣經濟大有好處,不能明確表態反對。所以她本人說了句模糊語言“要小心處理”,給自己留下今后回旋的空間。

  而民進黨黨團民意代表蔡其昌的話就說的很清楚了。民進黨反對陸資赴臺收購臺灣企業的根本原因在于這是馬英九搞出來的東西,是馬英九“趕工賣臺”。一方面反對馬英九是“選票正確”,可以贏得臺灣各階層的好感,提升支持率;另一方面“逢中必反”、“逢共必反”也是民進黨早已約定俗成的政治正確——“太陽花運動”就是蔡英文成立的“小英基金會”青年軍骨干成員發起的。

  而蔡英文更是繼承陳水扁之“臺獨衣缽”,連貿服協議這樣明顯向臺灣讓利的優惠協議都要反對。可以說除非大陸直接給臺灣送錢,否則一切必須與大陸做切割,臺獨的底子決定了蔡英文必然是反對大陸資本赴臺投資。

  宋楚瑜:盡顯投機本色

  宋楚瑜是資深投機政客,曾經擔任蔣經國的英文秘書,在蔣經國的提拔下,官至國民黨副秘書長。在蔣經國死后,宋美齡、蔣緯國等國民黨元老曾反對李登輝接班,而宋楚瑜看準時機力挺李登輝,鞍前馬后為其效勞。李登輝在繼任臺灣領導人后投桃報李,宋楚瑜擔任國民黨臺灣省主席,兩人一度“情同父子”。

  后因李登輝擔心宋楚瑜的野心,下令“凍省”,將臺灣各縣直轄中央管轄,導致二人反目。

  在連戰與陳水扁的對決中,宋楚瑜自恃高民調,甩開連戰參選,結果不僅分走了連戰的選票,還使陳水扁以39%的得票率當選臺灣“總統”。

  結合宋楚瑜一貫的投機本色,其耐人尋味的表態也就不難理解了——眼饞大陸的錢,但要設立“防火墻”,不著眼于互利共贏,而是強調臺灣方面獲益。最極端的情況就是企圖設立繁雜的政治條件來“鯨吞”中國大陸的資金,使大陸資本在臺投資血本無歸。就如同一個強硬的領導人能獲得該國“憤青”群體的支持,宋楚瑜這種表態的目的是想贏得一部分懷著同樣心理島民的支持,最終沒有別的,還是為了多撈選票。

  三位臺灣大選候選人一致反對紫光入臺,這背后又有相同的原因。

  只研選戰不理經濟

  自李登輝之后,臺灣的政黨和政治人物不屑于去研究經濟,只是專心埋頭搞政治。而搞的政治并非理政愛民,而是鉆研選舉政治,如何千方百計忽悠老百姓把選票投給自己和自己的政黨。甚至不惜采取“奧步”(本是閩南語中的一個詞,意思是“不好的招數”、“爛招”、“賤招)贏取選舉——從陳水扁的“2顆子彈”,到陳菊的“走路工”事件,從謝長廷“錄音事件”,到炒作王如玄搞買賣軍宅和蔡英文炒地皮,至于為反對而反對,把黨爭置于人民利益之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為打贏選戰,臺灣政黨已經走火入魔,無所不用其極,而對如何發展經濟卻無比稚嫩。

  可以說,自李登輝以后,臺灣歷任領導人選舉能力非常強,但經濟建設方面卻一個不如一個——李登輝執政12年,陳水扁執政8年,馬英九執政8年,有媒體說,在這28年里臺灣從蔣經國手中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變成如今的亞洲小蟲。其根源就在于發展經濟根本不是這些政客考慮的首要問題,對如何發展經濟胸無點墨,對大陸資本赴臺投資的重要性及其意義缺乏基本的認識。只研選戰不理經濟成為三位臺灣大選候選人持反對意見的共同原因。

  被民粹所綁架

  在歷經李登輝、陳水扁以來20余年“皇民化”教育后,臺獨在潤物細無聲中演化為年輕人心中的政治正確,年輕人中相當一部分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天然的臺獨派,持有反對意見就是“不愛臺灣”!而“太陽花運動”和“反課綱運動”就是這股思潮的集中體現。

  相對于已經形成投票慣性的中老年人,剛剛擁有投票權的年輕人已然成為臺灣各政黨爭相搶奪的大票倉。而為了迎合民粹,爭奪日趨向臺獨化發展的年輕選民,反對大陸資本赴臺投資必然成為臺灣各個政黨的政治正確。

  市場換股權的選擇對象并非只有臺灣

  實事求是的說,大陸資本赴臺投資是給予臺灣一個互利共贏的機會,而非有求于臺灣。

  相較于80年代的“市場換技術”,紫光的做法可以稱為“市場換股權”,而且臺企并非大陸資本的唯一選擇,比起對中國大陸嚴防死守的臺灣,相對更加開放的韓國、新加坡等地的封測企業不失為更好的選擇——長電科技斥資7.8億美元收購新加坡星科金朋就是可以借鑒的范例。而處于困境中的歐美半導體企業也是大陸資本全球收購的目標——比如已經被收購,并向大陸轉移技術和人才的OV和圖芯科技。

  馬曉光說:兩岸經濟合作發展趨勢是擋不住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希望臺灣社會公正、客觀、理性地回歸經濟面本身,來看待包括兩岸產業合作、兩岸相互投資等在內的兩岸經濟合作,這樣才真正有利于臺灣經濟和產業發展,有利于臺灣民眾福祉。

  是把握機遇互利共贏,還是固步自封自取滅亡,就看臺灣當局領導人的政治智慧了。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