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网讯】记者刘佳玲报道:首批内地香港互认基金尘埃落定,昨日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正式注册了首批3只香港互认基金和4只内地互认基金,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正常注册其他互认基金产品。
一至兩個月推出市場
7月1日以来,中国证监会共收到并受理17只香港互认基金产品的注册申请。经审核后,共有3只香港互认基金(北上基金)成功获批,分别为恒生中国H股指数基金、行健宏扬中国基金、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上述3只基金的类型分别为股票指数型、股票型、债券型。
与此同时,香港证监会共受理超过39只内地互认基金的注册申请。首批4只内地互认基金(南下基金)有:华夏回报混合证券投资基金、工银瑞信核心价值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丰晋信大盘股票型证券投资资金及广发行业领先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两地可销售额持平
截至9月底,北上的3只香港互认基金资金规模为166亿元人民币,4只南下的内地互认基金资金规模为173亿元,按照两地互认基金在客地销售规模不得超过注册地的基金资金规模的规定,两地最大可销售规模基本持平。张晓军表示,总体来看,两地互认基金获批数量基本对等,内地互认基金由於申报数量较多,获批数量则略多於香港互认基金获批数量。
基金互认政策的正式实施,开辟了两地投资者证券市场投资新通道,资本项目可兑换实现新突破。但适逢圣诞、元旦等假期临近,有关产品的推出或仍需时。奕丰香港大中华区域董事张启华预计,仍需要一至两个月将相关产品推出市场,因为业界需要处理销售细节,以及考虑是否留待明年才推出相关基金产品。
研拓更多销售渠道
基金销售方面,内地投资者早可在上交所或深交所的公开平台买卖基金,相较之下,香港基金销售掣肘较多,销售渠道过於集中在银行。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表示,认同香港要拓展基金分销渠道,现时政策没有禁止银行以外的销售渠道,若市场研究认为容许销售渠道更多元化,当局愿意听取意见及作参考。对於港交所(388)是否能成为分销平台,陈家强持开放态度,认为有关建议仍属初步,需再作研究。
北上基金渐升温
继「沪港通」后,内地和香港的资本可兑换渠道再次拓宽,首批7只两地互认基金的注册,让两地证券业弄潮儿有机会在对方的基金市场中大展拳脚。
晋裕集团(香港的一家资产管理机构)投资研究部总监林伟雄表示,公司已接到不少南下基金(内地互认基金)的推介和宣传,但目前客户对於南下基金的查询并不多。诚然,目前内地经济处於产业升级的阵痛期,再加上美国加息周期伊始,市场对於内地股市的表现持谨慎态度。而南下基金大部分投资於内地股票、债券市场,香港投资者对南下基金持观望态度亦不足为奇。
北上基金或成内地排洪通道
对於北上基金(香港互认基金)来讲,则有机会「捕获」大量资金。因市场预测人民币将温和贬值,基於避险原则,内地资金配置香港资产作对冲的需求加大。另外,内地暂停人民币合资格境内机构投资(RQDII)的认购申请,内地资金投资海外的渠道缩小,北上基金短期或成为内地资金的排洪通道。
当然,长远来看,互认基金的发展空间都非常大,特别是明年A股有机会被纳入MSCI指数成分,届时或将吸引资金增持南下基金。
首批互认基金的推出,只是两地基金互认的第一步。市场和监管机构都需要时间去熟悉,并改进相关制度。基金互认在促进内地和香港基金业的共同发展,以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市场无须对初期的基金销售金额锱铢必较。(香港商报记者刘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