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國內

數百華人返鄉南海遇難真相披露

2016-01-11
來源:廣州日報

 

  華施和他的着作。

  美國歷史學家、作家華施着書披露142年前一場海難電影《泰坦尼克號》使發生在1912年的那次大海難重回人們的視野,海難的悲慘令人扼腕,但那場海難似乎距離中國人還有些遠;然而,140多年前發生在南海上的一場海難,卻就在我們身邊:當時,船上近400名乘客遇難,他們中大部分為從美國歸國的華人乘客,尤其是江門五邑籍華工。昨天,記者從江門台山籍旅美華人作家劉荒田處獲悉,目前,一個由美國史學家和3位江門台山籍華裔人士組成的搜尋團隊,正努力搜尋當年船上華工乘客和船員的史跡,並希望通過本報尋找當年的生還者後人和知情者,以向世人全面、深入地披露這次海難事件的真相。

  返鄉途中“日本”號客船起火沉沒

  那場海難發生在140多年前。劉荒田介紹,1874年11月,一艘曾被馬克·吐溫稱為“完美的船舶宮殿”的美國太平洋郵輪公司屬下“日本”號客輪從舊金山出發,航行26天後在橫濱港停泊添加煤,當年12月10日駛往香港。

  據史料記載,當時,船上共載557人,包括船員128人,乘客429人;然而,當年12月17日深夜,當“日本”號行駛至距離香港只有數小時航程的南海海域時發生意外,因煤堆起火無法撲救,輪船沉沒,這次海難,生還者僅151人,另有391名華人乘客失蹤。

  這場海難沉寂一個多世紀幾乎被人遺忘

  劉荒田介紹說,關于這場海難,沉寂了一個多世紀,幾乎已經被人忘記。然而,在沉寂了一個多世紀之後,一位專門研究19世紀中國人移民美國歷史的歷史學家、作家華施(robertwalls)從浩如煙海的歷史檔案特別是海事資料中搜索史料,撰寫了記敘翔實、描寫生動的非虛構着作《發自南海底部的聲音——從未披露的赴美中國移民最大災難故事》,對這場海難進行了比較翔實的發掘。

  記者了解到,華施為前美國海軍艦長,服役長達30年,2006年因緣巧合發現這段故事,經過多年調查研究,寫下這本着作。

  在當年,前往美國謀生的華人中,有相當大比例來自廣東省,尤其是廣東省江門五邑地區,關于這次海難,江門是否有歷史記載?昨天,記者就此采訪了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華僑歷史研究者,由于時間太久,加上受當年歷史條件限制,江門並沒有關于這次海難的研究和記述。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譚金花介紹說,當年華工往返美國和國內,都是坐船,受當時條件所限,類似這場海難的悲慘事件很多,“那時候,如果一旦發生海難,就差不多整船人遇難;”她說,“受歷史條件所限,這樣的海難,多數除了數字上的記載外,沒有其他更多翔實的記錄,所以,研究起來非常困難。” 譚金花也介紹說,相比國內,國外在這些事件特別是影響大的事件上的記載會多一些。

  華人乘客425人僅34人生還遇難者大部分來自江門雖然江門當地並沒有關于這次海難的歷史記載,但據華施調查發現,根據有關記錄,當時“日本”號的乘客中,華人乘客就有425人,這其中,大部分是江門五邑籍的華工;而據現有的可靠史料記載,當時生還者中就包括4名可能來自江門的華人船員,分別是ngsing(姓吳),chawsing(姓趙或曹),leongsing(姓梁)和wongloi(姓王或黃或汪),他們是當時的江門四邑人氏,最大可能為當時的台山人或開平人;此外,還有34名華人乘客生還。

  為什麼當年的海難中遇難者大部分來自江門?這要從當時華人出國謀生的背景說起:150年前,美國太平洋鐵路的修築,成為大批江門人走出國門,到異國他鄉謀生、尋夢的契機;從那時起,一代一代的江門人背井離鄉,遠涉重洋,到美國、加拿大等地謀生、創業,歷盡艱辛……五邑大學廣東華僑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梅偉強告訴記者,江門人真正第一次大規模形成出國潮(主要是前往美國)始于1862年,美國金礦發現後,消息很快傳遍世界各個角落;當時那個地區很多破產農民、手工業者被太平洋彼岸傳來的“黃金”信息所刺激,夢想致富,紛紛加入淘金隊伍,離鄉背井到美國加州進入礦區開采金礦,屬于淘金潮;而第二次出國潮則是築路潮,“美國太平洋鐵路修建需要大量的工人,修築鐵路的公司老板想到使用華人勞工;”他說,“當時,已經有很多江門籍華人勞工到美國淘金,一些華人有經營頭腦,還在當地做了老板、包工頭,像台山大江鎮的李天沛,就是當時有名的一個包工頭。”

  據史料記載,1865年2月,華工在眾人懷疑的目光中走上了美國太平洋鐵路建設工地;出乎美國人的意料,第一批華工的表現就讓美國人驚喜;于是,嘗到甜頭的公司開始廣招華工,甚至派人專門到廣東雇工;1868年,中美《蒲安臣條約》又為美國在中國招募華工提供了法律依據,所以,華工比較穩定地保持在10000人左右,佔工人總數的90%,他們大多來自江門地區。

  在美國開挖金礦、修築鐵路需要勞工時,為什麼江門人能大批地出去?譚金花表示,這個情況就比較復雜,一方面是江門人一直有出國的傳統,所以,他們知道信息比較及時;另一方面,也與江門當時本地的環境有關系,“雖然廣州等地也有人知道美國需要勞工的消息,但是,那些地方經濟相對發達,人們不願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冒險,而江門當時經濟落後,人們為要謀生,就願意冒險出去搏一搏。”她說,“此外,當時太平天國運動後,在江門出現了土(土着人)客(客家人)之戰,導致當地人也無法生存,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所以,江門人才會走出去。”

  海難還有很多謎團

  據參與搜尋團隊的另一位台山籍美國華人、舊金山資深媒體人劉藝霖介紹,關于這場海難還有很多謎團需要解開,這也是華施等人為什麼要組成團隊尋找當年生還者後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劉藝霖介紹說,在海難發生的那個年代,到美國去謀生的華人無論是進入還是離開美國,他們的性命都托付給一位中國的資深商人——愛德華· 華索船長;而華施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在1874年發生海難的這艘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木制客輪,就是由華索船長操控。在當時客輪失火下沉時,凶猛大火使船上的乘客無法接近救生艇,許多人被迫跳進大海,然後被腰間塞了黃金的錢带拖下海底,這些錢是他們在美國出賣勞力多年掙來的。而據華施調查,這艘沉船上還有可能高達40萬銀币的價值可觀珠寶。

  這艘船為什麼會煤堆起火?起火後船上發生了什麼?是否真有那麼多珠寶……這一切都還是謎。

  征集令:

  華施和搜索團隊呼籲:

  如果你就是這些不幸者或者幸存者的後代,又或者你了解類似年代另外的沉船事故、乘客或船員,可以把知道的故事和信息告訴搜尋團隊成員劉荒田

[責任編輯:陳明漢]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