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深
港府施政報告新鮮出爐,除了市民最為關心的居屋、社會福利等議題外,創新科技亦成為重點之一。在報告中,「創新及科技」不僅首次獨立成章,排在「經濟」、「一帶一路」等施政重點之后,顯示港府對創新及科技發展重視空前,寄予殷切希望;仔細對比今年與去年的施政報告,港府的創科政策亦有了更多的細化與延伸,說明創科局成立之后,本港的創新科技確有煥然一新之感。在筆者看來,新施政報告中的創新及科技政策,有三大主要亮點。
三大亮點打造創科
首要的是大筆的資金投入。眾所周知,創新及科技產業不同於其他產業的最大特徵,就是其一方面需要高水平的知識、人才和資金的前期投入;另一方面,由於其創新性和顛覆性,所面臨的風險也遠較其他成熟產業高。因此,全球發展創新科技,無不需要大量的天使投資、風險投資(VC)、私募股權投資(PE)等多層級的投資和基金進行培育。在新的施政報告中,港府多處提到了對創科事業的資金投入,如:投入20億元用於鼓勵大專院校進行中游和應用研究,成立20億元的創科創投基金,5億元的創科生活基金等,而港府下屬的科技園與數碼港亦將分別投入數億元資金支援創新及科技產業。更為重要的是,創科創投基金還引入了配對形式與私人基金合作,有望借助政府投資撬動更多的社會和企業資金投入到創客產業中。上述的資金投入不僅規模可觀,并且覆蓋了創科產業發展的研發、轉化、應用等多個環節,將極大有助於本港良好的創科產業生態成型。
其次,是注重成果轉化和落地。本港擁有多間國際知名大學,科研水平亦是國際領先。但是長期以來,本港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真正具有競爭力商品的則少之又少,部分人才亦受制於本港高昂的創業成本而選擇北上創業,令創新成果難以造福本港,反而成為他人的嫁衣。針對這一問題,除了成立基金鼓勵科研機構進行應用性研究之外,施政報告亦出臺多項措施減低創業的門檻,如增加科學園和數碼港的辦公室、實驗室、工作間供應,在蓮塘/香園圍口岸附近發展科學院和工業恏等。若是上述政策能夠順利推進,相信能夠有效緩解本港科研難以轉化,難以落地的尷尬境地。
第三個亮點是立足本港優勢,發揮本港特色。香港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微小型經濟體,市場規模狹小,全球競爭激烈,因此在發展創新科技的戰略上難以復制世界其他地區的經驗,必須從一開始就著眼於領軍世界。在施政報告中,港府并未盲目復制其他地區的政策經驗,而是立足於本港的優勢領域,制訂了有側重的發展方向:除了之前已提出的「再工業化」政策之外,報告還特別提到了將聚焦「智慧城市」、「機械人技術」、「健康老齡化」等領域,以及推動金融科技、智能家居、大數據應用等方面的舉措。這些領域不僅在本港有極大的應用空間,不少在近些年來已有明顯成果,發展潛力和競爭優勢都不可限量。
商業企業著墨較少
如果說有什麼美中不足的,那便是從來被稱為創新科技「主力軍」的商業企業,在這份報告中著墨甚少。長期以來,本港企業漠視創新、在創新科技上投資吝嗇,過分依賴地產業、金融業等傳統產業的惡果已經在近些年逐漸顯現。因此,為更好地激發企業在創新科技上進一步發力,增加創新投入,港府亦理應出臺針對企業的鼓勵政策。只不過,在如今香港的社會政治氣氛下,這樣的政策極有可能被歪曲為「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引發更大的社會爭議。只不過,沒有企業的全情投入,僅僅依靠政府和教育機構的單方面投入,創新科技的發展成果必定會大打折扣。
瑕不掩瑜,從報告中提出的新政策、新舉措來看,我們仍有理由對本港未來一年的創新和科技發展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