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機器人來了,該高興還是怕?

2016-01-17
来源:北京青年報

  中國一位名叫“小冰”的姑娘最近登上美國《華盛頓郵報》,她是上海一家電視台的氣象播報員,她的聲音親切、甜美,更難得的是,她不會休假,不會遲到,直播時絕對不會出現口誤。小冰,她是一個機器人。

  這幾天有關機器人的報道還有兩則,一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投入巨資研發護士機器人,它們能毫無怨言、夜以繼日地照看病人,運送日常藥品、醫用穿戴設備,協助移動較重的醫療設備;另外一則關於俄羅斯軍隊,他們開發出輕型作戰機器人,它可以偵察、監視,也可以開槍掃射。厲害的是,由於尺寸小,它可以輕松放進士兵的背包。

  新聞中的三種機器人各有特點:替代人、幫助人、威脅人,而且它們的“專長”正朝著優於人類的方向發展。這就引出了機器人還沒有誕生就有的爭議:人類研發機器人,為了什么?結果是啥?

  人類許多科研,很大成分上都有著追求便利化的本能,但很多時候實現了便利,也帶來負面的未所預料,比如炸藥、比如殺蟲劑。近年來不斷升級的網絡智能化將機器人快速帶入人類生活和工作,人們開始注意到,當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服務於餐廳,服務員崗位可能會減少,機器人氣象播報員來了,或許有一天人們真看不到偶有口誤的播報員了,這一趨勢或許會在不遠的將來,迅速蔓延至眾多工作崗位。這么說吧,如果你還沒有感到威脅,原因很簡單,機器人還不夠發達,未來就很難說。英格蘭銀行調查估計,由於更新型機器人的產生,未來10到20年裏,8000萬美國人和1500萬英國人的工作崗位將消失,行政管理類、文職類和生產制造類是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的“高危”崗位。現在在韓國,機器人能將勞動力開銷降低33%,在日本為25%,在加拿大為24%,在美國則為22%。在發達國家,所有可自動化的工作崗位中,目前只有10%實現了自動化。而據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到2025年自動化率將達到23%。那時候,相對老機器人只能應對事先設定好的一些情況,更新型的機器人能做更多的事,能使用更新、更完善的傳感器來應付意料之外的情況。機器人進入就業市場、與人類直接競爭只是時間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

  研發機器人的初衷肯定是服務人,而不是跟人競爭。據考,“機器人”一詞來源於捷克語,這個詞在1924年的含義是“人造工人”,當時的設想比較“單純”,就是找替手,幹些苦活累活。近百年過去,機器人現在可以在地面、空中和水下進行基本的運動和操作,它們可以識別物體、繪制新環境的地圖、在裝配線上從事“挑選和放置”工作、模仿簡單的人類活動、獲取簡單的技能,甚至與其他機器人和人類夥伴一起行動。但是人類越來越意識到,未來如果人類研發了能夠自主思考、比人類更具智慧並有能力自我複制的機器人,那或將導致機器人反客為主、掀起革命。

  於是,人類開始考慮給機器人制定行為和道德規則,比如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在他的作品中曾提出的知名的“機器人三律”:不能對人構成傷害;必須服從人類指令(除非有關指令違反第一條規則);必須能保護自己(除非這種保護違反第一條規則)——請注意,阿西莫夫對三律用“除非”進行了再界定,這本身就表明規則的困難性和複雜性,而且曆史總是告訴人類,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

  機器人的未來究竟會怎樣?目前首先不必害怕,因為對於新技術產生的效應,人類往往會有擔心,比如對核能,但往往最終是利大於弊。另外讓人放心的是,可預見的未來它們一定很難“超人”。舉一個例子,日本安川電機是機器人研發生產的知名企業,2014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7%,達3640億日元(約合30億美元),董事長津田純嗣認為機器人技術盡管日新月異,在一些方面機器人已經趕超人類,但它們面臨或許是永遠難以趕超的技能,比如手——人的手有驚人的精密性,有超過1萬個“傳感器”,相比之下,難以想象在機器人“手”的硬件裏放置1萬多個傳感器。

  所以,津田認為人類大可不必擔心,機器人不會很快偷走人的工作。不過再請注意,津田只是說“不會很快”,機器人的未來還有很大想象空間。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