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我們究竟為何過節?

2016-02-15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流深

  農历春節引發的全民歡慶熱潮還沒有過去,另一個節日又迅速的成為輿論熱烈討論的焦點,那就是2月14日的情人節。尽管并不像香港一般有著濃厚的中西文化底蘊,內地民眾過情人節也并不是什麼稀罕事在筆者的印象中,內地年輕人過情人節少說也已有十多年的時間了。但是,恰恰是這種沒有文化底蘊的節日,令這些節日的面目顯得十分可疑。當我走在街頭,看到象徵著傳統春節的大紅燈籠、福字、春聯與象徵情人節的玫瑰花、巧克力、蝴蝶結交相輝映的時候,我不由得產生一個疑問:我們究竟為了什麼過節?

  商業意味籠罩「佳節」

  一個沒有人可以否認的趨勢是,中國人現在要過的節日是越來越多了:從「土產」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到西方的新年、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聖誕節,再到近些年自創的「光棍節」、雙十二乃至各種各樣的「地球畛畛日」,尤其隨著中西文化的進一步交流和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掘,一些曾經不受重視的節日也越來越受到國人的歡迎,如感恩節、重陽節、七夕節等。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正在面臨一個節日「過載」的時代。

  這樣的「過載」,最大的推動者無疑是商業資本。現如今,對節日最為重要的推廣人,無疑就是我們每日接觸的各類商家了——每當一個節日來臨之前,鋪天蓋地的廣告和無處不在的商業預告都在提醒著我們:該過節了。那我們又應該如何過節呢?當然是「買買買」——春節買年貨,情人節買玫瑰、端午節買巟子、中秋節買月餅、聖誕節買禮物,甚至於一些我們并不真正需要的東西,都可以藉助節日的名號而顯得正當及合理。反倒是,節日真正的內涵和意義是什麼,已經少有人關心和在乎了——聖瓦倫丁的典故、鞭炮驅年的傳說、「五月花號」的歷史,都遠不及刷卡時的刺激和快遞拆封時的興奮。

  年味變淡不改過節期盼

  如果說資本逐利的驅動是節日氾濫的主謀,那麼我們自身也無法逃脫「同謀者」的嫌疑。首先,節日是特殊的日子,每一個節日都意味著對日常生活節奏的打破;其次,節日的特殊性亦令我們擁有了給予自身「特殊性」對待的理由。對與已經深深的陷入程式化和重复性勞作的現代人來說,節日的上述特性無疑具有極大的誘惑力:通過節日,我們不僅可以通過休假、游玩等活動來舒緩平日里高壓、重复的生活壓力,亦給予了我們足夠的藉口和理由來獎勵自己,體會平日里高度自制的生活中難以體驗的美好享受。我們需要節日,遠勝過節日需要我們——這也是為何我們過越來越多的節日,甚至於不惜創造一個又一個理由牽強的「人造節日」來。

  只不過這樣的「過節」,就像是吸毒上癮的癮君子一樣,只能夠用越來越大的劑量來緩解,卻永遠無法依靠自身的力量來戒除;而每一次節日的體驗,都像是效用不斷遞減的「最后一支烟」,令我們感叹作用不再的同時卻又開始期待下一支的來臨。正如同近些年的春節,我們總會感叹「過年越來越沒勁」、「年味變淡」、「春晚愈發難看」,但我們卻并不會期待沒有春節的日子,反而,在每一次離家的前一刻,在每一次歸家的路上,在節后第一個工作日里,我們總會難掩小小的失落。畢竟,我們始終身處這座艱難的圍城,無法逃脫。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