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1

商报独家:元朗乡村走出半导体封装之父

2016-02-18
来源:香港商报

  有「现代半导体封装之父」及「高锟第二」之称的中大工程学院院长汪正平,2000年获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颁授院士,2013年获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说,美国工程院较注重对社会的影响性,如节省金钱、改善环境等,着重於所做的研究对社会有贡献;中国工程院除注重工程贡献外,亦会看重对国家的贡献,如直接或间接协助国家的工程。

  拥65项专利 人称「高锟第二」

  自小在本港元朗乡村长大的汪正平坦言,「细个读书平平」,直至前往美国入读大学,始引起对科研的兴趣。他忆述,大学教授对科研充满热忱,「佢地唔系为钱教书,教书系为兴趣和教育下一代」,自己深受影响,就决心往後在科研上发展。

  今年年届68岁的汪正平,拥有65个专利,以半导体封装技术及材料为主。他指,以往需将电子放入陶瓷封装,以免受离子及水分干扰,但体积大又重,集成电路的传送速度亦慢;改为塑胶封装後,大大减低成本及重量,性能也有所提升。过去40多年,他在美国进行半导体研究,研究领域包括聚合电子材料、电子、光子及微机电器件封装及互连材料等。他成功地开创了崭新原料,为半导体的封装技术带来革命性影响。现时,他在美国仍有研究团队继续进行各类研究,亦与中科院深入合作,在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进行相关研究。

  太阳能技术研究进展顺利

  2014年年初,汪正平获政府研资局资助6000多万元,由他出任统筹人,联同科大、港大、理大约60名师生进行为期5年的「智能化太阳能技术:采集、存储和应用」研究计划,研究最有效收集和分配太阳能的方法。

  去年10月底,该研究计划完成第一次审核,当中有4个项目取得世界最高的成绩,特别是有机太阳能电池所采集到的阳光最高。他说,研究计划目标是应用於中大和声书院,由采集阳光、存储於超级电容器至供应整栋书院的一成电力;若试验成功,相信不单可应用於学校,更可应用於社会。

  本港工程学应去内地搵食

  未来,汪正平计划进行能源方面的研究,电子材料的研究则会集中於内地。

  他解释,近年来,内地开始发展半导体相关材料,之前是「空白」,主要靠欧洲、美洲及日本进口,一旦外国暂停供应材料,「好多?都做唔到」,故需自己发展集成电路。他指,内地是一大市场,拥有大地方、多资源及多人力,具极大的发展空间,相信未来与内地合作的机会将增加。他又时常与学生及老师说:「香港的工程发展系OK,但单靠香港,发展毕竟有限,应该谂远?,谂去内地甚至全世界搵食。」

  意外当院长 一做六七年

  谈及6年前由美返港担任中大工程学院院长,汪正平直言是「accident(意外)」。

  2009年,他曾回港一周担任中大电子工程学系的访问考评员。期间,与时任校长刘遵义会面,刘称工程学院院长悬空多年,问他有否兴趣出任;他当时立即回答「无兴趣」。

  他笑说:「当时,讲笑话想做校长。刘校长就话想做校长,要先做院长。」其後,他与院长遴选委员会会面,不久就收到刘校长的致电,指当时工程学院收生不多,冀他能回港协助。

  2010年初,汪正平上任院长。采访中,他盛赞老师及职员相互合作,给予自己很多帮助,加上在港长大较易适应,「虽然工作系忙,但做得好开心」。

  他说,院长职位原任期是5年,但现在将逗留至2017年,「待完成太阳能技术研究计划最後一次审核,便返回美国继续进行自己喜欢做的研究」。

  香港商报记者 黄雪峰 王珈莉

    

  中大工程学院院长汪正平:港发展科研勿短视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黄雪峰、王珈莉报道:去年年底,创新及科技局及港科院相继成立,科研工作者对其均寄予厚望。最近,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汪正平接受本报专访时直言,过去多年科研经费不足,加上社会存在轻视科研之风,窒碍了香港科研事业的发展,「如果香港不再急起直追,将会失去发展优势」,发展科研不能短视。

  港府研发投入 四小龙中最低

  「香港科研之路难行,原因与长期漠视息息相关。」汪正平表示,在科研经费方面,港府投放到研发的开支仅占GDP的0.73%,远远落後於同属「亚洲四小龙」的韩国(约4%)、新加坡(约2%)和台湾(约3%)。他说,与其他三地相比较,香港毋须支付国防开支,已节省不少资源,但港府并未为业界提供足够的支援,致使科研发展受到限制。

  「国家主席习近平十分重视科学与创新。」汪正平认为,低技术工业迟早会被淘汰,必须向创新科技迈进;而香港若想发展科研,必须面对内地,与国家密切配合。他说,本港大学科研水准甚高,尤其是科学与工程学方面,更在亚洲地区名列前茅。但必须看到,虽然现时本港仍有优势,惟内地有潜力在未来10年迎头赶上。因此,希望港府在投入资源之余,不要过分短视,不能每年盯紧报告,因科技通常无法在一两年内取得突破,有的须进行长达数年的研究。

  信息产业是港发展方向

  发展资讯与通信科技(ICT)将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汪正平解释称,香港是一个高密度城市,因资讯与通信科技毋须大型设备及空间,加上开发成本较低,只要本港能够加强与内地科技园的合作,相信不难在相关产业取得大的成功。

  随着智能手机兴起,手机应用程式研发则是另一个战场。汪正平表示,应用程式讲求创意,涉及的成本低廉,对青少年吸引力较强。事实上,中大近年推出的创业计划,不仅提供场所及资金,更让工程学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合作,将创新成果投入应用。由於创科市场发展迅速、淘汰率极高,整体成功率仅约一成;若一个项目在推出3年内仍然存活及赚钱,已属十分难得。

  创科局应主导产学研合作

  历经3年多拉锯,创科局终於在去年年底成立。对此,汪正平表示欢迎,并期望局方日後可与外国科学院加强沟通与交流,提升港人对科研的了解,让社会明白投身科研是有前途的。

  汪正平促请局方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协助科研产业化。他以美国为例进行解释,华府每年向企业提供大笔经费,并允许它们将研究成果用於商业用途,例如波音公司部分型号的飞机同时供军方与商界使用。

  应鼓励年轻一代投身科研

  人才培训是科研成功的基石,香港不乏优秀学者。汪正平笑言,能够成功吸引世界一流学者来港担任教授,高薪酬是原因之一,香港教授的薪酬较英国高2倍,较台湾高3至4倍。不过,虽然有一流学者坐镇,由於科技未必能即时致富,结果优秀学生通常报读商科、医科,若以中大工程系为例,毕业生选择继续研究者并不多,而且近九成硕士研究生来自内地。

  汪正平指,教育界需要培养基础紮实、对科研有兴趣的人才。为提升本地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学院近年每年要花数十万元资助成绩好或有兴趣的本科生,暑假时跟教授做科研,并增加交换生及实习的名额。他还认为,港科院每2年增选一次院士的机制,就有助於鼓励年轻一代投身科研。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