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駿報道:香港藝員胡杏兒下嫁沙頭角禾坑村原居民李族後代李乘德,並於1月2日齊齊返鄉拜祠堂,令這個寂靜幾十年的客家村落跳入市民視線。其實,上、下禾坑村並非名不經傳,其村史逾百年,更有兩座法定古蹟,包括著名的「鏡蓉書屋」及矗立於上下禾坑小徑旁的中西合璧建築「發達堂」,而李氏「二房祠」供奉香港風水名師李三友神位,述說其由來。
●胡杏兒下嫁村民成焦點
說起禾坑的村史,村中法定古蹟鏡蓉書屋,陳列的《新安縣全圖》(1866年)已見「禾坑」地名,而在此建村立業的為客家李氏族人。1680年代後期,李德華與兒子權林遷居至新安縣(後稱寶安縣)禾坑,在禾坑口擇地建村,成為日後的上禾坑村,在村中有見李氏世居祠堂,而李權林次子後人其後遷至鄰近地方,並分別約在1730年及1750年建立下禾坑村及禾坑大朗二村,雖然李氏族人現時仍居於禾坑三條村,但部分村民自1950年代起已逐漸遷往市區,更有部分移居海外,如英國及牙買加等地,胡杏兒夫君李乘德便是自幼和家人移居英國後返港。
●小溪古榕映照寧靜怡人
去年坊間盛傳當年12月28日胡杏兒與夫君將回上禾坑村行客家禮拜祠堂,當日,記者前往上址未見盛況,卻有見部分市民捷足先登,於上、下禾坑村一遊,記者隨即變陣與市民同道遊禾坑村。入村前有見一條小溪流,河床被石頭攔截成小池塘,內有錦鯉自由自在游動。入村後極其寧靜,當走到遊樂場涼亭時,才見到村中婆婆在用客家話聊天。經過村中土地廟前的空地時,環顧四周都是高大又枝葉茂盛的百年榕樹,這種自然環境在其他鄉村少見,身處其境感受到一片寧靜。沿小徑來到李氏世居時,正門前告示指此處乃本族神聖莊嚴之所,凡旅客或過境者不得擅進的提示,而李氏世居內的李氏祠堂則有狗當道,市民自然不敢入內,只能站在門外向李氏祠堂張望一下。
●李氏世居外牆有李白浮雕
但市民並非一無所獲,站在李氏世居外,欣賞剛剛修葺一新的客家建築,所見外牆高逾2米,由灰磚褐瓦簷築成,牆身鑲有四幅大理石浮雕像,其中一幅浮雕以詩仙李白酒醉之時命宦官高力士為其磨墨拂紙,即席揮墨的場景,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另幅浮雕則是以麒麟為題材的「麒光普照,麟吐玉書」。祠堂建築風格整體上顯得大氣得體,有市民稱,新娘、新郎原本當天就在此拜祠堂完婚,但因消息廣傳,村民望低調行事,故將儀式押後,擇日(2016年1月2日)於上址從簡完婚。
●鏡蓉書屋培育秀才尖子
遊上禾坑村最不能錯過的莫過於鏡蓉書屋,其特別之處是新界大部分書屋常兼用作祠堂,而鏡蓉書屋則是少數只作教學用途,書屋始建於清初,是一間只供5至10名村內子弟就讀的私塾。乾隆年間(1736至1795年),書屋改建成兩層。同治十一年(1872年)再次重修,同年,於禾坑村私塾任教多年的一位學者李培元為私塾命名為鏡蓉書屋。該書屋在培育學生考取生員(秀才)資格方面成績斐然,李培元的學生李長春取得廣州學府秀才第一名。書屋作為可寄宿學府,因此,亦吸引不少從大埔、沙田和荃灣遠道前來禾坑求學的學生。書屋為兩進建築,中間為天井。屋內則以未經燒製泥磚和夯土作間隔,下層為房間、課室和老師休息室,閣樓供寄宿生住宿。1991年4月書屋列為法定古蹟並對外開放。
●風水地紅花嶺鹿頸2龍脈
沿上禾坑小徑至下禾坑村,沿途可見紅花嶺、鹿頸兩條龍脈,上下禾坑村於兩山之間,有大片開闊農地,傳說禾坑因種禾得名,而李氏「二房祠」供奉一位香港風水名師李三友神位,因其曾為李德華與兒子權林選擇兩條龍脈山水之地禾坑,開枝散葉,日後李氏族人敬重李三友而為其立神位。
●發達堂為中西合璧古宅
在上下禾坑村之間小徑旁有中西合璧老宅「發達堂」(始建於1933年),為村民李道環19世紀末於越南謀生後還鄉所建,老宅共5間,中間中堂共合,其餘4間為4個兒子居住,其後大都移民外國,僅有一房人在此居住。2013年底被列為法定古蹟,其餘四房修葺後,不日供市民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