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綜合報道】作為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配套活動的G20結構性改革高級別研討會,昨日在上海舉行。中國財長樓繼偉表示,當前全球經濟仍面臨嚴峻挑戰,結構性改革要與宏觀政策結合,講順序、講配套,要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需考慮各國差異,尋找最大公約數,制訂G20結構性改革的優先領域和一般原則,最大發揮改革的正面效應。
結構性問題系全球低增長主因
樓繼偉表示,據IMF數據,全球經濟增長率從3.6%下調到3.4%,在此背景下,促進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仍是G20的首要任務。面對低迷的全球經濟,G20國家加強政策協調與應對至關重要。雖然周期性因素與短期下行風險密切相關,但經濟低增長的更深層原因,源於全球的中長期結構性問題。特別是金融危機后,各主要經濟體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放緩,潛在支出水平下降,成為制約全球經濟回歸強勁增長的根本性問題。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樓繼偉說,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恢復全球經濟活力,是我們共同面臨的挑戰,也是中國財政部與IMF和OECD聯合召開本次研討會的目的和宗旨。以中國為例,通過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結合,中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宏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整體轉變。從1982到2010年,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均增速達到4.86%。從其他G20國家來看,也有很多結構改革成功的案例。金融危機之后,德國經濟表現出較強的韌性,繼續成為引領歐洲經濟增長的核心之一。
G20改革承諾乏量化評估手段
樓繼偉進一步分析稱,90年代初以來,加強結構性改革,要素配置不但優化,創新亦得到有效激勵,增強了本國的核心競爭力。在結構性問題積累比較嚴重的一些國家,比如愛爾蘭、西班牙、意大利,這次危機所沖擊比較嚴重。他們通過在金融部門等方面堅持推進結構性改革,經濟增長有了明顯起步,失業問題也逐步改善。
整體來看,近幾年,G20對結構性改革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作出了許多政策努力。特別是2014年布利斯班峰會上,提出了包括數百項結構性改革的承諾。但總體來看,G20改革進展仍落后於預期。目前,G20對結構性改革政策的承諾的進展以定性分析為主,缺少量化評估手段,評估結論不夠直觀。為此,G20可考慮通過一套結構性指標,構建量化分析框架。一方面可相對客觀衡量改革對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另一方面,可較直觀總結一國各領域結構性改革進展的不足,為下一步改革提供參考指導。
需結合宏觀政策講順序講配套
2016年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元年。樓繼偉指出,結構性改革要與宏觀政策結合,講順序、講配套。在經濟整體蕭條階段,要盡量選擇帶有擴張性的、見效快的改革措施。在樓繼偉看來,所謂擴張性的結構性改革措施,一是赤字率擴大,這方面「我們還有財政空間。」目前中國財政赤字占GDP比重顯著低於60%的國際警戒線。二在順序選擇上,「見效最快的是解除管制」,即推進簡政放權。此外,有針對性地減稅,推行鼓勵創新的減稅政策效果也會比較快。
近兩年中國稅收增長低於GDP增長,但財政收入增長高於GDP增長,樓繼偉指出,這是靠特殊措施,主要是國有企業上繳利潤。
樓繼偉對G20結構性改革四建議
促進貿易投資
最近兩年,國際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增速顯著低於(11.47)水平,對全球經濟拉動作用大大下降。G20應通過努力減少市場準入的障礙,消除跨境貿易和投資的稅收壁壘,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等途徑,提高私人部門投資意願,促進貿易發展,努力恢復全球經濟的傳統增長動力。
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
受老齡化等因素影響,全球勞動力供給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勞動參與率呈下降趨勢。G20應努力打破勞動力市場分割,降低就業壁壘,鼓勵勞動力的流動性。部分國家應對社保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革,通過增強競爭,激勵勞動者就業,防止勞動力成本過快上漲。同時,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質量,以及教育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匹配程度。
鼓勵創新
一方面應繼續加大對技術進步的支持,包括完善技術激勵和保護制度及非制度性安排,促成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到來。另一方面應進行必要的制度性創新,既包括個別層面對財稅、產業監管、社保、產權保護、知識產權等一系列領域進行制度的改革和創新,也包括在國際層面進一步推動貨幣、貿易和投資金融、稅收多邊體系改革,改善全球的經濟治理。
提高財政可持續性
全球政府債務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史無前例,對金融穩定和市場信心均有重要影響,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的結構性問題。從中長期看,G20需確保債務可持續性,逐步恢復財政政策空間,為經濟持續增長奠定基礎。此外,各國面臨基礎設施競爭、金融改革環境可持續等方面的中長期挑戰,也應作為下一步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在深化頂層設計方面,G20還應通過加強對改革進程的成效監測分析,更好落實各項改革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