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内地银行的日子相当不好过,整体经营压力增大,又陷入盈利困局之中。从已经披露2015年年报及业绩快报的13家银行的财务数据来看,一方面银行的盈利能力在下降,11家银行公布的去年年报显示,营业收入增幅为13.50%,利息净收入的增幅已跌破双位数增长,为9.2%,净利润的增幅则更加微乎其微,仅为2.9%;另一方面不良资产在急剧上升,同期11家银行的不良贷款暴增51%,增幅是净利息收入增幅的5.5倍,数字非常惊人。 香港商报记者 邓建乐 张幸
城商行成行业黑马
普华永道(港称罗兵咸)日前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业绩分析报告显示,7家城商行成为了银行业黑马,7家银行的大多数指标均优於五大商业银行和六家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速高达26.6%,净息差为2.67%,资产和负债的增速均在30%以上;资产质量压力明显较小,不良贷款额年增幅38.31%,不良率仅为0.96%。
普华永道合夥人对此表示,城商行上市时间更晚,大多刚通过一系列的改制重组,无历史包袱,所以业绩表现优於同业。但考虑到其贷款规模增速较快,对投资类资产的扩张也更为进取,而新增贷款和业务的风险暴露具有滞後性,所以其资产质量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真实不良率平安最高
数据显示,现有各家银行的不良率水平,除了农业银行的2.39%偏高外,其他各家银行差异性表现并不明显,多数处於1.5%-1.6%的水平。
「现有的不良率是核销後的结果,想要看到原始的不良率,可以将核销的不良贷款加回去。」前述国有大行的内部人士表示。姚文平表示,逾期率尤其是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率是也评估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部分银行出现逾期贷款增速高於不良贷款的现象,也反映了资产质量风险的暴露程度。这两者的差距若较大,说明不良贷款在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资产质量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
观察核销前的不良贷款率,最高的当属平安银行5.04%,其次是招商银行4.22%和民生银行3.54%,建设银行3.24%的不良水平在五大行中最高,这与前文提及的建设银行、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在去年大手笔核销不良资产相吻合。最低的分别是交通银行2.28%、中国银行2.36%和工商银行2.45%;从整体逾期率的表现来看,光大银行4.09%、民生银行3.94%和平安银行3.29%最高,建设银行1.65%、中国银行1.96%和浦发银行2.63%最低。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的综合不良压力较重,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综合不良压力最小。可以预判,近几年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承压仍然非常严重,资产质量将持续暴露,大拨备、大核销、不良大量吞噬盈利的局面成为常态。
信用风险达摩斯剑高悬
内银临信用风险挑战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诸多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2016年伊始,信用风险即被银行业内外人士公认为中国银行业最严峻的挑战。一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士说:「信用风险是2016年中国银行业最大的风险挑战,其他风险都不能与之相比,即使是今年面临的流动性危机和不断爆出来的偶发性巨额操作性风险。」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5日发布的《2016年全球银行业信用风险展望》中表示,2016年银行业信用风险的核心特徵是不良资产加速上升。随着今年企业破产重组工作料将加速,2016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将上升到2.7%左右,同时盈利或呈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合夥人姚文平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对经济逆周期的应对经验还在不断的积累和学习。面对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经济下行的形势,内地银行业要面对利率总体下行,影子银行业务萎缩及不良资产风险上升的挑战,有可能使银行家的业务重心将从之前的主要注重规模的增长转向如何防止不良资产的大幅度上升及不良资产的清收。重心的转移也可能使银行的绩效考核发生相应的变化,更加注重怎样降低和清收不良贷款。」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和信用风险最主要的指标。五大商业银行和六家股份制银行2015年年底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454.68亿元和1934.05亿元,增幅为47.28%和54.53%,创金融危机後新高。11家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61%,较去年增加42个基点。这一系列数字反映了内地企业整体经营环境变差,盈利弱化,现金流断裂甚至资不抵债的企业数量上升显着。
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曾在其文章中指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具有强烈的亲周期性,在经济上行期,激进的信贷投放带来的风险可能被掩盖,但在经济增速下行、经济结构调整期则将面临严峻考验,非理性的信贷总量持续扩张必将带来资产质量风险集中暴露。目前中国信贷存量已近百万亿元,巨大的信贷总量累积势能是应重点关注的风险隐患。」「银行发放贷款需要两三年之後才会转变为不良贷款,信贷越大发生风险的几率就越高,所以之前贷款增长越大,现在不良大幅增长也是对应的客观情况。同时由於之前的经济刺激,投放到社会的资金很多,但好企业不一定有那麽多,资金就可能流向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更容易形成不良贷款。」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新规堵漏洞
3月底,中国银监会下发《通知》,首次明确禁止银行不良资产借道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通道出表的行为。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市场上有些银行对於卖出去一些不良资产提供了担保或者承诺在期後回购,按照国际及国内的会计准则的规定,这些不良资产的转移可能不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些不良资产并不能因为不良资产的出让而出表。」联合资信金融部总经理杨杰透露:「银行业内的确存在一些不合规现象,通过协议安排,将风险进行表面转移,以降低不良贷款和资本占用,但银行最终还是要承担风险。此通知的出台表明,监管层近期将对银行业出售不良资产的行为进一步加强监管。」
银行冀摊薄拨备保盈利
资产减值准备(简称拨备)和拨备覆盖率是衡量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通俗易懂地认知理解拨备和不良贷款的关系,暂且把不良贷款比作水,拨备比作水池子,水越多,池子就要越大,国内监管机构制定的安全边界是150%,即拨备比不良贷款要大於150%。现在银行的业绩增长非常艰难、不良贷款的增长速度很迅猛,计提拨备的成本越来越高,因而银行业对监管层调整监管指标抱有很高期待。
11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166.14%,较2015年末国内商业银行的181.18%低15.04个百分点。其中6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低於160%,银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相较於欧美银行的70%左右的拨备水平,中国的拨备水平相当充足,业绩好的时候储备多一些,业务不好的时候就应该拿出来抵偿风险,呼吁监管指标的动态调整。
建行副行长庞秀生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未来有望下调,相信市场并非空穴来风,估计监管机构会有合理调整。」中信银行的方合英副行长也表示适度下调拨备覆盖率,是很多银行共同的心声。
另一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内部人士这样形容拨备对银行的重要性:「拨备可以说是银行在经营困难时期的一件厚棉袄,拨备越高,银行抵御寒冬的时间越长,越安全。」「美国等在经济危机期间不良得到充分暴露,随着危机爆发和经济下行,拨备覆盖率也曾进行下调,凭藉前期储备的拨备消化不良,但美国属於事後调整。」原美国道富银行风险管理部副总裁张立军表示。联合资信金融部总经理杨杰表示,内地银行业经营及盈利压力比较大,已经进入主动减薄拨备以保证盈利水平的时期。
企业过度负债预警
假设行业总收入在经济下行期不减少,假定2%的年度新增坏账及运营成本与2.4%的息差收入相抵,过去多年黄金赚钱期积攒的拨备也就是2.3万亿,这些拨备尚能够消化不到5万亿的不良贷款,扣除目前已经发生的1.27万亿不良,200万亿规模的银行业对坏账的最大容忍度也就是24万亿。
目前中国企业的负债总额110万亿,其中银行扎堆放贷的央企国企占据80万亿份额,大规模民企的负债率也很高。对於银行来说,这80万亿的负债,有多少可能有去无回?
现实情况是,有规模的民营企业也好不到哪里去。最近一家基金经理通过几组数据分析,直指一家内地知名地产商负债本金接近6000亿元,账面净利润100亿远远不够支付400多亿的利息,但仍然维持10%的股息率,其实质是优先清算公司,并且优先清算属於股东的收益,完全置银行等众多债权人利益不顾。
此消息被爆出不到一周,该地产商即被标普拉低评级。据了解,有相当多银行之前扎堆放贷,认为流动性没问题,收回贷款就有保障。
「目前实在找不到安全优质的资产,只能抱团取暖。资产荒的局面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接受本报采访的一位风险官说。
「人行的徵信系统以及外汇帐户的监测机制应该发挥预警作用,公布过度借贷企业或实际控制人名单,以提前防范企业太大而不能倒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对借款规模超过50亿、100亿、500亿、1000亿的公司适用不同的监测频率和债务监测指标,下放部分权限给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测大额借款账户以及紧密关联的账户的权限。」一位地方官员提出了建议。
四大行不良更真实
「通过贷款减值损失变动表可以一窥各家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力度,虽然贷款减值准备的核销处置与不良贷款的消化还要乘以一定的系数,各家情况不一,但核销和转出的拨备却是真实从银行体系中出去的。如果想要推算出核销处置的不良贷款,可以考虑行业的平均系数2。」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士表示。
为了一窥各家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本报记者梳理了11家银行2015年和2014年的贷款减值准备的实际核销及处置额,这个数据的差异性相当大。从绝对值来看,2015年核销及处置力度最大是建设银行高达924.36亿,超过工商银行321.4亿元,其次是中国银行451.97亿。从增幅来看,出现了三个峰值和两个谷底,核销及处置力度大幅提升的是建设银行、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3家银行核销处置力度可谓大手笔,增幅接近150%,交通银行的核销及处置力度则略小於去年,是唯一出现负增长的银行。
年报数据还显示,去年,五大商业银行和6家股份制银行的逾期贷款余额高达9613.55亿和3971.52亿,较2014年明显上升,90天以上的逾期贷款分别为5382.98亿和2293.93亿,占逾期贷款的平均占比为57%。由於银行贷款的五级分类与自身的主观判断紧密相关,专业人士往往将不良贷款与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做比较,占比超过1,则认为该行将90天以上的逾期全部纳入不良,因此不良水平更为真实。统计数据显示,只有四大商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均高於逾期90天以上贷款,这反映出四大行和招行对不良贷款的划分执行了更为严格的评价标准,资产质量更为真实,不良可信度较高。
警惕关注类贷款增长
关注类贷款介乎於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之间,因其有可能演变为不良贷款,所以业内人士通常会分析其规模、占比以及迁徙率来反映未来各家银行不良率的演变情况。从数据梳理来看,11家银行仅有建设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占比略有下降,其他均为正增长,且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和民生银行3家银行的关注类贷款的占比提升了1个百分点以上。四大商业银行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的不良迁徙率提升均超过了10个百分点。
关注类贷款占比及不良迁徙率的大幅提升需要高度警惕。此外,农业银行不良贷款中的可疑类贷款占比由去年的0.93%提升至1.66%,招商银行不良贷款中的次级类贷款占比由去年的0.69%提升至1.11%,可见资产质量的恶化程度在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