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经济下行背景下、产能过剩不无关系。虽然,各大银行均表态响应供给侧改革,为化解过剩产能、扶植中小企业出力,但是实际上银行能在这方面做多少贡献?内地产能过剩到今天的地步,银行需要负多少责任?接受本报采访的专家认为,产能过剩的形成,与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关系密切,而银行业只是其中一环。故而要去产能,改革思路必须是坚定不移地市场化,政府、国企、银行之间只有脱离「父爱情结」,中国的市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香港商报记者伍敬斌
产能过剩银行有责
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仍在持续恶化。银监会日前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商业银行业全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升至12744亿元,较2014年底大增51.2%;不良贷款率1.67%,较2014年底上升0.42个百分点,较2015年三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该数据已连续第10个季度环比上升。
业内人士预期,银行不良贷款上升仍未见顶,银行资产质量将持续承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银行已经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压缩过剩产能行业贷款,并实行严格的名单制,严控高风险行业的新增贷款。针对存量的不良贷款,银行目前也在传统的方式之外探索新的化解方式,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热度正在升温。
但是,要化解不良、压缩产能,以及预防新的产能过剩发生,就必须探讨产能过剩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原因,以及银行在其中的作用,才能清晰地找到收拾残局的办法。人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两会」时便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过剩产能是由於中国政策、体制上的原因和对市场规律把握得不好造成的。
有论者指出,将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归结於凯恩斯主义、产业垄断及资本管制。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历年来为保增长、促就业大肆投资造成无序及重复性的建设,直接造成国有企业、间接造成私有企业盲目投资扩大产能。一旦经济放缓,政府带动的需求降低,就造成扩容后的产能明显过剩。此外,由於国有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所谓预算软约束,就是私人企业投资失败了,投资者会破产,而国有企业投资失败了,会有国家兜底,所以国企投资往往会不计成本。
国有经济体垄断了大量的行业,造成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狭窄,不得不在已经饱和的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在被淘汰前必然导致该行业整体产能过剩。而且国有经济体自身也非常低效,上层机构以政绩为主并非以效率为主,导致垄断行业自身也过度扩张产能过剩。
此外,对於一个产能饱和的市场而言,在自由经济体制下资本会脱离该市场,追逐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一国众多产业均饱和的情况下,资本会脱离该国投资有利可图的新国家市场,待原国家市场洗牌后再考虑是否入市。但在中国资本管制情况下,国内资本出境投资极大的受限,既不能出境投资,又要面对垄断行业无法进入,就只能在现有市场重复投资杀个你死我活,因此现有市场必然产能过剩。
该救则救 该杀则杀
而在过剩产能集聚的过程之中,银行也没有起到正确的作用。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因为中国银行的利润是有利息的存贷差乘以贷款规模,所以产能扩张得越多,银行越挣钱。与很多发达经济体不同,中国的银行存贷差是固定的,而且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发达经济体的银行,其利润更多在於增值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而中国银行的利润90%以上都与信贷扩张的量以及垄断的利息差有关。这意味着,银行是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以国企为主的大型企业一窝蜂地涌入当时看来还有利可图的领域时,必然需要大量贷款,而银行对此没有很好的预判,粗放的管理使得银行盲目为这些企业增加贷款,对於今天的产能过剩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如果银行能够在产能过剩初期收紧一点贷款,那麽产能就难以扩大,因为资金来源如果不够,也难以积聚那麽大的产能。
王小广认为,银行之所以在产能过剩的过程中扮演不好的角色,归根结底是体制问题,但是也有银行自身的责任。在中国的官场有一个放大效应,即上级提出贷款放松,下面的银行揣摩上意,可能会将贷款放得更送。如果上级要求收紧贷款,下面的银行可能就会收得更紧。不止银行业,很多领域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执行出现偏差的传导放大效应,加上不同地域不同单位的互相攀比,导致局面不好收拾。
如今,银行可以为去产能所做的,就是对待已经无法偿还债务的「僵尸企业」,采取债务重组等办法帮助它们渡过难关。另外,对待仍有效益,只是短期遇到困难的企业,银行应该为它的负债延期,甚至赋予其一些便利和支持。如果能这麽做,等企业的资金周转过来之后,其发展就有了保障,银行的资金也能顺利收回。
王小广表示,据其了解,第一类企业,目前银行已不愿意支持,因为一旦对这些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其不良资产就立即暴露。正如一些国有企业,虽然半死不活,但也不愿意让它们的员工下岗,这样就业率不好看,而且这些国有企业的员工也不愿意。而第二类企业,有些与过剩的行业沾了边,也得不到银行的支持。实际上,银行能够为去产能所做的,就是扶助能挽救的企业,对不能挽救的企业实施债务重组,即使要暴露不良率也要在所不惜。目前银行应该勇於面对这个现实。所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政府、企业、银行都下定决心。
对决僵尸宜早不宜迟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推进改革,对於地方政府、银行、企业,短期内可能会出现一些阵痛。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这些阵痛源於供给侧改革与稳增长的目标无法同时实现。因为去产能、去杠杆对经济和企业以及地方的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由於2016年到2017年时值地方政府换届的时间,这个时候地方官员可能也没有动力去推动改革。因为这些改革主要问题不光影响到经济增速,更重要的是很可能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由於中国的企业员工缺乏法治精神,再加上中国缺乏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就很可能引发社会事件,一旦引发社会事件,对官员的仕途就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地方官员对这种改革是没有什麽积极性的。所以虽然中央在下决心,但是怎麽去解决地方官员的GDP思维仍然没有破题,所以供给侧改革的前景并不乐观。
王小广表示,据其调研和经历来看,目前还有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银行,认为此次去产能,就是一个周期性的政策,挺一挺就过去了。他们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现在的产能过剩对国民经济会造成多大的包袱。事实上如今中国面临的产能过剩,使得有些行业处於一种「产能天花板」状态,并不是市场能够消化的程度,但是有很多自地方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声音是,「我们可以挺一挺,控制一下贷款和审批,缓解一下。」虽然这种缓解是需要的,但这次去产能的重点不是在缓解上,而是从供给侧的根子上,去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破产。
王小广认为,不管是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都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自负盈亏,产能过剩无法消化,自己破产自己负责,不太会成为国家的包袱。而中国,产能过剩一般与体制交织在一起。如果体制问题能够解决,可以让企业自己去决定生产不生产、生产多少,一切以效益为先,那麽效果会好很多。他还表示,可以看到,一些民营的钢铁厂,规模有大有小,基本都是按照市场来生产的,这些企业并不是说不会出现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但他们自负盈亏,钢铁行业做不下去,马上可以转行。所以,避免产能过剩,最根本还是要让市场有充分的竞争,产权更加明晰,这是根本之道。现在,民营企业虽然也有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总体比国企要好得多,至少不会出现一次性地、大规模下岗,造成社会动荡。
王小广还认为,现在的情况远好於1998年的下岗潮,国企员工数量较那时少,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远远强於以前,所以,现在强力推进改革,应不会比1998年更困难,要把该淘汰的淘汰掉,下决心把僵尸企业解决掉。这一点,应该从国家和相关主管部门、地方,甚至社会上都要形成共识,现在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够,很多企业仍然在生产过剩的产能,等到别的企业被「改革」掉之后,自己再卖出这些货物,可以得到更大的利润。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人都在「等」别人被「改革」,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国家资源被浪费。未来将形成更大的包袱。所以,从舆论上,从政策上,中央应该下决心。
银行亟需引入市场原则
如果要真正的助力供给侧改革,在银行方面,应该如何做?现在银行业最紧迫的问题是处理不良资产吗?刘胜军认为,也不能说这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对於中国经济来说,这是一个紧迫任务,但是对於银行业来讲,他们并没有太紧迫的压力去推动这样的事情。相反,银行与地方政府一样,都会面临换届的压力。2016年即将换届,这个时候,银行高管都不希望看到坏账突然暴露,因为坏账突然暴露,意味着高管可能失去晋升机会。所以,对於不良资产的问题,银行不仅不会着急,反而可能会拖,能够掩盖的继续掩盖。一些僵尸企业,可能还会继续得到银行的输血。银行为了政绩,而不是为了拯救这些企业。但是客观上来讲,会继续帮助一些僵尸企业来获得贷款,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刘胜军认为,周小川去年写了一篇文章,提到中国银行的一些体制性的问题本来已决定改革,但是后来搁置了,现在不下大决心来改革中国的银行体系的话,中国银行体系将很难存续。周小川这些话说得有些重,但是要怎样改呢?周小川也说得很明白,就是要引入市场。就是说,中国的金融业核心问题一句话概括就是不讲市场原则。
刘胜军表示,所谓的市场原则就是完全地按照项目的效益和风险来发放贷款,但中国并不是这样,当年4万亿这一轮的放贷冲动,实际上又把中国银行推到了一个很危险的地步。这个根源仍是体制性的问题。所以银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其实是一样的,第一点就是如何做到政企分开,这不仅仅是股权的分散化,最核心的应该是银行的高管的身份是什麽,谁来考核他、谁来提拔他、提拔和考核的标准是什麽。如果不能真正把银行看做一个商业化的机构,而是把银行当做政府的工具,把银行的高管看做国家的干部,可想而知,银行怎麽可能商业化呢?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的金融体系还需要更多的竞争来倒逼改革,过去几年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包括银行的资金来源,原本主要是依赖存款,而现在主要是依靠理财产品,实际上就推动了银行成本的快速上升,挤压银行利润,这实际上就是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我们也看到像阿里巴巴这样的机构,他们提供的服务及创新的理念,实际上也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促使他们做出更多的改变。现在国家也在批准成立更多的民营银行,随着这个过程的推进,未来中国民营银行的崛起可能是整个金融业改革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充分的竞争实际上是推动改革的有效办法,这可能是接下来银行业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