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中國樓市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2016-09-01
来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趙曉

  中國樓市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宏觀經濟越是低迷的時候,房價越是一路上揚,這是有違一般經濟規律的。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月份經濟數據顯示了中國宏觀經濟中的一個奇特現象:在M 2一路走高的情形下,工業生產、零售銷售、投資增長、外貿出口等關鍵領域指標整體表現不佳,尤其是民間投資罕見性持續下滑。這是為什么?

  對於中國經濟的現狀,從政府到學界,大家的認識還是基本一致的。即中國當前經濟的下滑更多是趨勢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在此“三期疊加”特殊時期,中央給的應對策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細化的具體措施有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

  從流動性的角度看,貨幣緊縮應該是落實“五大任務”的應有題中之義。縱向看,M 2由2008年底的47.5萬億增長到2015年底的139.2萬億,增長了將近兩倍。

  難道“供給側改革”最終還是戰勝不了需求側刺激?

  筆者幾年前寫過一本書,叫《通脹經濟來了》,說的是全球泡沫化生存將成為一種常態。今天看來,世界經濟的泡沫化已經越陷越深。

  美國從2008年開始推出“量化寬松”政策,一直延續到2013年,接連開啟QE1、QE2和QE3;美聯儲2008年將基准利率降低到接近於零的水平,之後就只在去年12月進行過一次加息。日本更是如此,實施了三年的“安倍經濟學”,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推行寬松貨幣政策,寄希望於日元貶值下帶動出口反彈,通脹壓力下加大居民消費支出。自2014年6月將存款利率降至零以下,歐洲央行成為全球首個實施負利率的主要央行。推出Q E也毫無示弱,刺激計劃包括實行至2017年3月份的每月800億歐元債券購買,以及旨在刺激銀行給予企業和家庭房貸的T LT RO計劃。

  可以說,放眼世界,全球經濟泡沫化生存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當經濟處於增長的時候,大家認為一定程度的通脹是有益的。當經濟處於衰退和蕭條的時候,政府就會通過刺激使得經濟盡快重新回到增長之中,至少看起來是這樣的。而其中,印制鈔票是使得經濟看起來重回增長之中的最簡單和最有效的辦法。於是,即使從長期來看,經濟也始終處於通脹狀態之中,通脹已經轉化成了一種維持經濟增長的制度安排。

  當然,經濟泡沫化必會帶來兩個後果:一是財富被通脹“征稅”,個人財富被國家“征稅”,世界財富被美國“征稅”;二是對泡沫的迷戀與麻痹讓大家錯失了一次又一次的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好機會。唯一不同的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泡沫化後果可以讓全世界共同買單,而新興市場國家的泡沫化只能由自己吞下苦果。

  可以看看房地產市場。在中國,房價不僅與真實的居住需求相聯系,更與貨幣供應、新增信貸的波動息息相關。中國樓市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宏觀經濟越是低迷的時候,房價越是一路上揚,這是有違一般經濟規律的。其背後原因就是當經濟下行時,政府就自然傾向於經濟泡沫化,而當貨幣與實體經濟的連接管道不暢時,多發的貨幣就容易進入房地產市場,最後使得中國的房價越來越背離整體經濟走勢,成為了純粹的貨幣和金融現象。當前大家熱議的“流動性陷阱”,以及從去年開始的新一輪房價上漲,其背後都是這個邏輯。

  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格曼曾在1999年寫過一本書,叫《蕭條經濟學的回歸》,說經濟泡沫化讓大家躲避了蕭條經濟學,至少是暫時的。但是,經濟泡沫化下的信貸風險以及由此造成的一次又一次的產業升級機會的錯失又讓我們耿耿於懷。於是,我們開始糾結起來。

  筆者曾經撰文指出,在現階段,中國經濟政策往往具有兩面性:一面是“促改革”,一面是“穩增長”。具體說到哪面分量重,哪面分量輕,本無定論。一定是要看具體情形的,經濟下滑時,可能會傾向“穩增長”多一點,經濟企穩時,可能會傾向“促改革”多一點,這就是當前泡沫化生存時代的糾結。

  問題是,如何突破這種糾結?筆者以為,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成功之前,這種糾結一直會伴隨始終。雖無法治療,但可以改進,可供選擇的途徑有三個:一是要適當提高經濟下滑的容忍度,經濟泡沫化生存不可避免,但能不能稍微減少一點依賴度呢?二是要練好“平衡術”,准確把握“守底線”和“促改革”之間的度,既不能跌破底線,更要適時推進改革;三是要多管齊下,在吹泡泡的同時,也可以多運用降稅費、簡政權、寬財政等手段。(作者系經濟學者)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