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中國聲音日益壯大

2016-10-08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李秀恒

 
  2009年8月份的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封面是這樣的:一隻熊貓拿著泵氣筒,正為癟陷了的地球打氣。封面文章的標題是:中國能拯救地球嗎?
 
  那個時期,世界的經濟均被美國金融海嘯沖擊得一塌糊涂,幾乎所有西方發達國家都無一幸免,唯獨中國仍能保持7.9%的經濟增長,連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莉也要跑到北京來,并特意引用了一句中國的成語,希望中國「同舟共濟」。
 
  文章的作者,用了不少數據和例子,說明當時的中國經濟在全球危機中的強勢表現,令不少國家經濟通過與中國的貿易往來而起死回生,故全球都指望中國能成為救星。然而,最令筆者欣賞的是,作者對文章標題的最后結論是:「還不行」。
 
  為地球打氣中國擔角色
 
  的確,以當時的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只是屬於「發育」階段,根本未有能力擔此重任。但如果該周刊同一個封面和標題放在今年9月份刊登,配合杭州G20峰會的舉行,會有什麼結論呢?相信大家心中都有各自的答案。
 
  上月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雖然已經結束,所帶出來的信息卻值得關注。首先要留意的是,G20機制早在1999年成立,那時只不過是個不定期、由央行行長和財政部長碰頭的會議;直至2008年,從美國引發的金融海嘯波及全球,大家都擔心經濟體系失控,美國苦無對策,緊急提議G20升級,馬上召開二十國領導人峰會,尋求解救方法。換言之,G20峰會當初主要作用是為了應對經濟危機。
 
  今次杭州舉行的峰會,在中國的主導下取得了不少新突破,達成29項成果協定,包括通過《創新增長藍圖》、《全球貿易增長戰略》等文件,首次將發展問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突出位置,例如首次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訂行動計劃;首次提出綜合運用包括貨幣、財政、結構性改革措施促進增長等。不難看出,這個峰會已開始轉型,由「危機應急」走向「長效治理」機制,這是一個極大的轉變。
 
  可以說,G20是當前全球經濟治理中,最有分量的協調機制。隨著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崛起,西方發達國家為主的G7,占世界經濟總量已下降至四成多,G20有更多代表性的國家參與,彼此協調對推動全球經濟復蘇,當然更有效。
 
  經濟話語權大幅提升
 
  今次峰會,體現了中國在連接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紐帶作用,其角色已漸由參與者晉身為協調者,話語權及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都得到大幅提升。須知道,當今國際話語權仍甚不平衡,中國雖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多達三成左右,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但國際經濟的話語權一直未能成正比。
 
  近年,中國積極參與G20、金磚國家等機制建設,先后倡議FTAAP(亞太自由貿易區)、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成立「亞投行」、主導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并頻頻與全球經濟組織接觸,爭取主辦年度會議,不斷擴寬在全球經濟金融方面的國際空間。可看到,中國聲音現終可在國際上唱響,是靠一點一滴爭取和累積得來的。
 
  但是,旨在發展區域經濟的「一帶一路」戰略,仍被部分國家懷疑,認為這是對美「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回擊」,或揣想中國是為經濟私利,向外轉移國內的過剩產能,掠奪周邊的資源。從美日等倡導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及其拒絕加入亞投行的行為,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戒心可見一斑。
 
  此次G20,中國進一步加強國際經濟規則制訂的影響力,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外界對中國的疑慮或敵意。不過,若要達到與經濟總量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尚需更多時日和努力。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