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中國民企“走出去”的印尼樣本

2016-10-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0月3日電 (夏賓)15位印度尼西亞工商業領域的中高級管理者,今年夏天來到中國的清華大學深造。這批平均年齡38歲的學員,學成歸國后將為中資企業在印尼的投資項目公司工作。

 
  支持印尼人才來華學習的,是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民投”)成立的“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基金。該基金分10年累計投入1億元人民幣,為中國企業在印尼的發展落地提供本土化人才支持。
 
  “培訓項目只是個開始,我們正在研究更加接地氣的職業技術培訓方案。”中民投總裁李懷珍對中新社記者說,高管和技工將滿足中民印尼產業園的多層次人才需求。
 
  中民印尼產業園誕生于2015年3月,彼時,中民投宣布將引領數十家中國民營企業,共同出資50億美元,在印尼建設產業園,預計投資規模超過百億美元。
 
  李懷珍表示,目前,中民投已與20余家中國龍頭民營企業達成投資意向,共同參與中民印尼產業園的建設。
 
  印尼產業園是中民投“走出去”的標桿,亦是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樣本之一。
 
  在李懷珍看來,中國目前已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經過多年發展,在眾多產業積累了比較明顯的優勢,但中國國內市場競爭激烈,某些產業產能過剩,很多企業出現經營困難,有必要向海外市場輸出優勢產能。
 
  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是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眾多產業還處于亟待發展的狀態,與中國的優勢產能形成互補。
 
  為何選擇印尼?中民投給出的答案是“一帶一路”上的國際產能合作找到了“用武之地”。
 
  李懷珍認為,中國提倡建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印尼政府規劃的“海上高速公路”高度契合,兩國經濟互補性極強。未來5年,印尼將大力推動基礎建設和工業升級,港口、礦產資源項目等將啟動建設,對于中企來說是千載難逢的商機。
 
  “印尼現在年鋼鐵需求量差不多在3000萬噸,但他們國家年產量只有700萬噸,中民印尼產業園的一個單體項目建成就能有數百萬噸的產能。”李懷珍說,中國的產能優勢找到了“落腳點”。
 
  中民印尼產業園計劃優先引入包括煤化工、鋼鐵、電廠、水泥、基礎建設、互聯網等產業。其中,最先落地的是鋼鐵、水泥等四大產業項目。
 
  為何中民印尼產業園可成樣本?李懷珍認為,原因在于企業抱團出海加上“人財兩全”。
 
  他指出,中民印尼產業園代表了“民企聯合出海”的新模式,抱團“走出去”降低了單打獨斗的風險和成本,可實現集群式發展。
 
  李懷珍說,“單個企業走出去以后,抗風險能力弱,獲取資源的能力也很有限,抱團以后首先從資本收益上大大地增強了,在同國外交往當中獲取資源的能力、聲譽、信譽比單個企業要高得多,進展很快。”
 
  “人財兩全”意味著本土化人才和配套金融支持。上述清華培訓班的項目已在為印尼中企培養本土化人才,幫助中企克服“走出去”時遇到的文化沖突問題,使企業能實現人才本地化管理。
 
  同時,中民投提供了配套金融支持。中民投設立于新加坡的投資平臺,可為印尼產業園做金融支撐,為出海的民營企業提供國際金融服務。
 
  李懷珍透露,中民印尼產業園落地后,將總結相關經驗教訓,摸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一帶一路”產業園模式,未來計劃繼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中民產業園,利用各產業園不同的資源優勢和重點行業,實現產業園之間的上下游配合和規模效應。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