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2

特朗普當選帶給中國的機遇

2016-11-14
来源:FT中文网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王輝耀
 
  當地時間11月8日晚,2016年美國大選結果公布,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美國第45任總統,出乎此前眾多專業人士的預料,甚至有評論認為此結果是今年的又一大“黑天鵝事件”。由于近期世界范圍內所謂“逆全球化”的現象此起彼伏,特朗普又在競選過程中提出一系列具有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反移民色彩的主張與口號,其當選美國總統令不少人擔憂下一步中美關系和全球化進程的走向。但是在我看來,特朗普的當選在給中美關系和全球化進程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新的機遇。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美國總統大選和政治體系的一些基本背景。一是通過以往歷次美國總統大選的經驗來看,競選時的口號和主張不等于執政政策。正如里根在總統選舉時說要升級同臺灣的關系,但當選之后態度發生很大改變,在其任職期間,美國與中國建立了良好關系;克林頓在總統選舉時提出中國的人權問題,但當選后促成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二是美國總統大選的同時也在選舉新的國會,國會能夠對總統的權力構成限制,包括各種預算和重要的政策。三是美國是聯邦制國家,50個州各自有獨立的政策,尤其是經濟政策。所以,特朗普當選新任總統后,需要代表國家意志,考慮整體社會利益,而不是完全按照競選時的主張施政。
 
  特朗普當選帶來的挑戰,目前主要是一定時期內美國相關政策的不確定性、雙邊關系的磨合,以及可能對全球化進程產生的負面影響。從長期來看,這些問題可以在中美兩國廣泛的共同利益基礎上,通過管控分歧,加強全方位、多層次的對話與合作得以解決。
 
  中美兩國經濟總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貿易總量占世界五分之一。經貿是中美兩國共同利益交集最多的領域,也是兩國通過雙邊合作和管控分歧獲得切實利益、實現互利的領域。自中美建交以來,從建交之初的不足25億美元到2014年的5551億美元,中美雙邊貿易額30多年來增長了200多倍,2015年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中美雙邊貿易額和雙向投資存量的高速增長,促進了兩國的就業和經濟增長,而并非片面地說對華逆差造成了美國的低就業和經濟增長放緩。實際上,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是加工貿易,而該領域大多數企業是外商投資企業,例如蘋果在華組裝手機再輸入美國市場,沃爾瑪在中國采購大量價廉物美的產品滿足美國民眾生活需要,這些既有利于美國企業在海外的發展,也有助于避免當地的通貨膨脹。此外中國每年有約50萬學生出國留學,中國是美國第二大移民來源國,中美之間有全球規模最大的人員交流,兩國間的合作具有很大的集成效應。
 
  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2014年兩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分別達到27.8%和15.3%,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兩國共同肩負著促進全球發展繁榮的重要責任。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全球化進入經濟治理轉型升級的新階段,經濟陣營的對立趨勢不利于世界經濟發展。中美兩國作為全球化的重要參與者和實際受益者,應該堅定地支持和引領全球化發展,共同促進世界各國的包容性增長。
 
  國際貿易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G20提振世界經濟的中國方案的關鍵組成部分。現在美國主導的TPP和TTIP談判雙重受阻、壓力增大,新一屆美國政府將面臨新的體驗和新的思路,盡管特朗普此前也聲明反對TPP這一構想,預計其就任總統后也將變相提出TPP的實質內容。在此背景下,中國獲得了很好的機會,可以高姿態地提出新的更大范圍的多邊貿易投資協定。
 
  中國應準備好新的替代方案,發起設立更加宏大的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區(FTAAP)多邊貿易機制,將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與中國支持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銜接在一起,以涵蓋TPP和RCEP兩個多邊機制下的所有成員國家,引領和推動新的、更大范圍的貿易投資合作,讓所有的亞太地區國家都能從中受益,并提升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此外,中國還可以藉特朗普就任后的契機,邀請美國加入亞投行,推動更大范圍的共商共享共建,促進中美關系的更大進展。
 
  本文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授權發表,不代表FT中文網觀點。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簡稱CCG,是中國領先的國際化智庫。CCG致力于中國的全球化戰略、人才國際化和企業國際化等領域的研究,目前擁有全職智庫研究和專業人員近百人。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