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5

紅極一時的日系家電巨頭 真被國產品牌打敗了嗎?

2016-12-15
来源:PConline

  1.資本無國界,哪裏賺錢就去哪裏。

  越來越多的日本家電企業正剝離在中國大陸的資本和業務,這些年我們前前後後目睹了三洋、先鋒、松下、東芝、夏普的離開,現如今在各大賣場中我們已經很難再找到這些日本品牌“原裝進口”的電視了,在中國大陸的業務要麼是被收購,要麼是被合資。日本家電企業對於家電業務的削減究竟是行業的頹勢,還是企業的轉型?我們一起來看看2016年的他們,都過得怎麼樣吧。

  資本無國界,哪裏賺錢就去哪裏。

  日本家電在歐美市場並沒有像在中國這樣慘淡,而且他們加工制造的工廠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甚至是在非洲都風聲水起。為什麼他們會選擇離開中國呢?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在中國的生產成本越來越貴了,產品利潤越來越低了。

  中國正在不斷經曆著經濟轉型,不會一直都帶著“世界工廠”的帽子,就在這幾年的時間裏,中國勞動力成本已經躍進到了世界前五、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地價也上升了好幾倍。日企在華的家電制造業生產成本不斷升高,但是競爭力卻沒有顯著提升。所以很多日本家電企業把部分生產基地,遷移到了勞動力更為廉價的東南亞及非洲等地。

  市場方面,中國的同類企業逐漸趕超了上來,特別是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涉足到傳統家電更是卷起了一股血雨腥風,雖然技術優勢並不明顯,但持續不斷的價格戰直鉤消費欲求, 家電市場迅速被更多的瓜分。國產家電的在體量上的崛起,讓日本家電企業措手不及。

 

  一方面戰略調整收縮家電業務,另一方面東南亞低廉的成本和競爭優勢,在逐利的先天基因下,日本家電企業正逐漸遠離中國。但是像汽車、醫藥、精密儀器等日本絕對優勢的項目,在中國依然有著廣大的市場。

  曾今的傲視群雄,如今難道真就江河日下了麼?

  先鋒

  在等離子時代的先鋒電視,技術可謂首屈一指,其經典的產品和高端的技術一直為發燒友所膜拜。但它高質高價的策略,50吋的等離子電視定價超過了4萬,在平板電視技術日新月異的這些年裏,已經行不通了。08年先鋒就宣布停產等離子面板,而同年的索尼電視早已走下價格神壇。

先鋒等離子電視

  後來先鋒等離子事業部和松下合並,開始生產液晶電視,一切向市場妥協的無奈之舉,都意味著先鋒電視逐漸走出了日本電視的風靡時代。

  直到2010年8月份,先鋒考慮到中國市場的影音發展前景,決定在中國推出24寸到55寸的先鋒液晶電視,而先鋒進入中國采取由蘇寧電器獨家承銷的渠道合作模式,蘇寧承擔先鋒液晶彩電在中國的銷售工作,包括面向中國消費者的終端零售和向其他銷售渠道提供代理批發業務,同時蘇寧也承擔起先鋒彩電的物流、售後服務等一系列流通環節的職能。

 

  可惜的是,至此以後在大陸銷售的先鋒電視,就已經不是地地道道的先鋒電視了。先鋒電視的使用權交給了蘇寧,而蘇寧就找代工廠生產,接著貼上先鋒的牌子,然後在蘇寧各大賣場銷售。在國內銷售的先鋒電視走下了價格神壇,同時也走下了品質神壇。

  2014年,先鋒更是將其引以為傲的影音業務出售給了競爭對手安橋Onkyo。從先鋒的日本官網可以了解到,目前其主營業務已經變成了汽車音響和汽車導航類產品。

  三洋

  三洋電視和先鋒有著類似的模式。上個世紀60年代,三洋鼎盛時期的年銷售額遠超過松下、東芝等競爭對手,是日本著名的家電巨頭。那時候擁有一台三洋收錄機是多麼時髦的事情。但是隨著整個行業創新節奏的加快,三洋緩慢的轉型腳步,終究還是產生了危機。

三洋收錄機

  90年代的三洋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維護低價銷售,開始把一部分洗衣機和電冰箱的生產委托給中國的海爾集團,成為跨國電器企業中第一家把產品委托給中國加工的企業,但卻被打上了“中國制造”而身價大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卻被螃蟹紮到了。

  最大的危機當然是2008年被松下收購,到2009年被松下完全子公司化,這時它們已經成為了日本最大的電器廠商。但是好景並不長,三洋的業務在中國也開啟了“托管”模式,2011年三洋與國美電器簽訂了五年深度合作協議,2015年三洋又將大陸電視業務授權給長虹,合同期限為四年。

  三洋已經被松下玩壞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因為兩個品牌在家電業務方面的高度重合,松下完全沒有在家電市場保留三洋品牌的必要。而且此時的松下也正是急於從虧損的家電業務中抽身。

  要問現在三洋的還好嗎?只能歎息一聲,12年松下就停運了Sanyo這個品牌,同年把三洋的數碼相機業務獨立出了SANYO DI Solutions子公司。而到了14年,這家有著60多年曆史、曾雄霸一方的家電巨頭正式退出了曆史舞台。

  2.技術從未落後,但市場觀念卻停滯不前

  東芝

  在日本第一個造出白熾燈、電風扇、洗衣機,曾經率先全球發售筆記本電腦、DVD播放器,電腦業務曾一度占領全球最大市場份額的東芝,這些年過得也不太好,正采取積極手段希望通過業務重組並購來恢複活力。特別是在中國的家電市場,面對產品價格越來越接地氣的中國企業,東芝日益邊緣化。

  就在今年年初,美的集團就以537億日元收購了東芝家電業務主體“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的股份。同時,美的也獲得了東芝品牌40年的全球授權、超過5000項白色家電相關技術專利,以及東芝家電在日本、中國、東南亞的市場、渠道及制造基地。對於這筆收購案美的是非常超值的,打入日本市場的門檻是非常高的,從技術和產品上來說,東芝對中國任何家電企業的意義都非常重大。

  東芝的黑電部分在大陸僅存的是與TCL集團共同組建“東芝視頻產品(中國)有限公司”,目前TCL的持股比例達到了70%。雖然東芝已經停止了在中國的電視機自主生產,讓TCL代工,但是東芝部分電視產品的設計研發依然還是在日本總部。所以從現在東芝電視的旗艦產品上,還能夠看到日系產品的調性。

  2016年的東芝,幾乎所有大的動作都是在出售業務,減少虧損。連日本最大的醫療設備供應商東芝醫療系統公司都以60億美元賣給了佳能。

  夏普

  夏普也患上了日本家電企業巨虧的流行感冒,“液晶之父”的百年企業,也抵不過殘酷激烈的市場角逐,面對行業革新者時反應太過遲鈍,終究導致了如今的面貌。

  夏普對液晶的重視程度高到,一旦液晶市場不景氣,整個夏普集團都可能要受到重挫。龜山工廠與堺工廠兩處的投資就已經高達千億日元,整個夏普集團都還在液晶輝煌時期的光環下不能自拔。近些年液晶市場的不振,以及中韓面板廠商的夾擊,讓夏普的財政狀況每況愈下。

  面對今年鴻海以3888億日元收購66%股權這件事,對於夏普也算救贖,即使有萬般無奈,但接受資本注入,通過鴻海豐富的產業鏈資源對夏普進行整合,也是目前能實現的最好舉措了。而且抱上了這個大財主,夏普今年的動作明顯也瀟灑了很多,花費139億日元購回原總部所在地大樓、宣布將投資5.7億美元開發OLED屏幕、恢複歐洲液晶面板的供貨。這些大手筆在連年虧損的狀態下怎麼做得出來呢?

  對於2016年以及未來的夏普,像巨額虧損、效率低下、趨於保守等等一些列問題如果在鴻海這兒得到了解決、產生了轉機,那將是日本傳統家電企業走出泥潭的一個重要示范。

  技術從來都沒落後,但市場觀念卻停滯不前

  在產品技術上,日本家電從上個世紀到現在一直都是遙遙領先,這是無可否認的事情,甚至用技術偏執來形容都不為過。在如何做產品上中國的企業仍然還有很多需要向日本學習的地方。這是他們的優點,但也恰恰成為他們的缺憾。

  日本家電企業的信條是“好的產品才能賣掉”,而中國企業的信條是“能賣掉的就是好產品”。所以導致了這種嚴重的以產品為導向的企業,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在鋪天蓋地的宣傳文案中,刷不到存在感。而中韓企業敏銳的洞察市場,積極改變產品方向,就很容易讓消費者聽到他們的聲音。

  特別是在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玩法更多,沒有一點炒作,一點泡沫都不好意思出手宣揚或者尋求融資。但是以日本企業的務實的性格是很難去這樣做的。還有老生常談的企業管理問題,以及中國的本土化也做的不盡人意。

  當然日本家電企業也並不是躺著等死,出售掉冗雜的、不盈利的業務;將重點投入到競爭力更高的高端產品;將加工制造遷移到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及非洲等地,這些都是積極改革的方向。而且聰明的日本企業也吸取了制造業在中國慘痛的經驗教訓,開始轉型服務業再向中國進軍。日本企業已經慢慢學會了如何降低成本,並保持足夠的靈活性。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