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茶境九品——中國文人茶的精神生活

2016-12-30
来源:澎湃新聞網

  摘要:與日本文化強調“侘寂”的不同之處在于,日本“侘寂”刻意追求殘缺之美,而中國人的追求偏重自然之道,不刻意不牽強。

  一品:樸

  發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這是蘇東坡的觀點。以素樸、簡淡為美,不求華奢,但求沖和淡遠。此儉不同于日本茶道刻意所追求之殘缺和樸素,儉素,體現了茶是中國人的生活,是“柴米油鹽醬醋”之后的日常。

  二品:真

  與日本文化強調“侘寂”的不同之處在于,日本“侘寂”刻意追求殘缺之美,而中國人的追求偏重自然之道,不刻意不牽強。在中國茶的“真”境里,可體會中國人適意、達觀的精神境界,注重茶之根本,而非外在形式本身。

  三品:逸

  不拘泥于,任性自然,真取弗羈。疏野表現一種靜寂的環境,自然的性情。追求一種天放、曠意的境界。飲茶,被視為五行相和的一件雅事,茶葉、水、火、器、風爐取自天然,分別歸于木、水、火、土、金。茶的“逸”境可看到中國人與自然相安的一種狀態。

  四品:隱

  “寒燈新茗月同煎,淺甌吹雪試新茶”(文征明)、“青燈耿窗戶,設茗聽雪落”(陸游)“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皎然),“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白居易)。傳統文人素習在小齋之外,別置茶寮,追求空間的精神性,追求飲茶過程中或獨處或友人思辯營造的精神空間。這種精神空間某種意義上是對現實的短暫疏離或升華。“達則仕,不達則隱”,“告老還鄉”,隱永遠是中國文人內心最具有安全感的一個精神出口。

  五品:理

  文人茶在宋明取得較大的發展,而理學是宋明最重要的儒學,“內省吾身”的內圣追求,與性苦的茶天生相契,美酒縱人醉,清茶令人醒,在中國文人的茶事傳統中,茶事也是一種精神的自我觀照途徑。在歷代茶書里,均把“深夜”“深山”、“幽遠”“寂寥”的時空作為適合飲茶的重要時機,也體現了茶適合同道之人共享性之外,有重要的自省、獨享的功能。傳統文人自覺地作圣賢工夫,作道德實踐,以完善自身之德行,圓滿人格的過程中,茶提供了一種向內求圣的精神途徑。

  六品:禮

  儒家文化以禮為中心。“以茶待客”歷來是中國數千年文明禮儀,中國人認為禮是為人的根本,是行為規范。在茶道中的禮,不僅是一套儀典,更是中國人素習的相敬相安的相處方式和敬賢禮士的行為準則。

  七品:古

  中國茶有悠久歷史,面向傳統求,重塑古意盎然的精神世界。在茶之境中,夜空寂寞、月光明朗,華山幽深,南鐘悠長,空曠,澄碧,這是自然風景中的高古,既無“機心”在胸、又無“機事”纏身,古也是道家的一種玄遠之思,是超脫世俗的精神世界。

  八品:融

  融通,這是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區別。中國人性格中固有的“寬”與“融”,體現在茶道上便是不拘泥,不守舊。從唐至宋至明,飲茶方式一變再變,不似日本茶道的專一或說專制,中國茶道隨遇而安,自然平和,融匯貫通,開放而具有生命力。

  九品:和

  和是中國儒釋道三家價值觀的共通,是中國人最核心的精神線索。以和為貴,“和”是一種氣度,胸懷和境界。“和”也是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和”內在也潛藏著中國人一種圓融飽滿的狀態和目標,這是與日本茶道對殘缺的崇拜最核心的差異性。“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偉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們此生其它的時刻,盡是高雅動人”日本茶道把茶道的精神性和美感推向決絕悲壯之高點,而中國文人從來向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嫦娟”的美滿,這是“和”之境的大智慧。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