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善待老兵才能守護和平

2017-02-11
来源:香港商報

  唐代邊塞詩人王翰說了,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然而頗為曲折的是,漂在印度54年的老兵「王琪」,終於能夠回來了。

  愛國是最大公約數

  王琪的經歷,的確是一個傳奇,但他又的確不是英雄。雖然他曾經是一個戰俘,但他照樣受到了國家的和政府的大力愛護,因為他現在是中國公民,因為他曾經是一名老兵。

  「幾十年來,他給印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寄去數萬封信件尋求幫助,但信件都石沉大海,遲遲沒有收到答覆。」可以說,如果不是中國政府的官方力量的介入,王琪仍在苦盼之中。推動游子歸來的力量,與其說是鄉愁,不如說是國愛。這說明,時代已經進步了。曾經有那麼一個年代,有著「被俘必定是恥辱」的敏感。而王琪的歸來,說明官方的相關理念早就「脫敏」了。不論被俘與否,只要你是永葆節氣的;不論國軍還是共軍,只要你是曾經并堅持抗日的,不論當年的遠征入緬,還是曾經的中印邊戰,只要你是堅持愛國的,這就夠了。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官員曾經發表聲明說,相信「此事一定能夠獲得圓滿解決」,官方的承諾,不是外交套話,而是有行動證明,愛國是最大的公約數,這是底線,也是標杆。

  另類「印漂」為何值得紀念?

  五六十年代民間曾經流行,吃菜要吃白菜心,嫁人要嫁解放軍。后來時代好像一直在變,七十年代工農兵;八十年代大學生;九十年代個體戶;00年代大老闆;而今講究高富帥,或者也有小鮮肉。但在正統的價值觀念中,其中有一點一直沒變,就是崇敬軍人,善待老兵。只有和平年代的善待老兵,才能激發未來國家危難時的冲鋒陷陣、舍生忘死,更何况還有豐富的現實考量。比如老兵們的回憶就是珍貴的歷史史料,是戰爭史不容忽視的一部分。比如,作為戰爭的親歷者,他們對於戰爭與和平的理解的深刻性,必然要高於普通人,記錄并保存下他們的戰爭感悟與和平理解,亦能夠讓后人更好的汲取戰爭的教訓,提升對和平的珍視程度。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和平年代,老兵們的存在,對年輕一代而言,亦是一種有關戰爭的現實提醒。它不是為了激發關於戰爭的仇恨,而是警醒沐浴在和平陽光下成長的人們,和平的成果來之不易,更好的捍衛和平,就必須對戰爭的可能性抱以足夠的憂患意識。善待每一位老兵,銘記每一段歷史。由國家到民間,在對待老兵的方面,展示出直面歷史的勇氣,給我們更好的看待自己的過去,正視歷史,樹立了一個可貴的標杆。這樣的積極態度,能夠促成更多的對於歷史真相的挖掘,實現更多的包括中印在內的「和解」,真正讓歷史照亮未來。王琪似乎什麼也沒做,然而他也感動了萬千網民,感動了中國,并被中國感動,於是你終於明白了,一個另類的「印漂」的故事,為什麼值得紀念。

        路人甲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