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上海車展如火如荼進行之時,處於興奮期的汽車行業又被一則重磅新聞震動了一把。那就是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聯合印發了《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下稱《規劃》)。
這則4月25日下發的《規劃》明確提出,未來我國汽車業將實現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全產業鏈實現安全可控、中國品牌汽車全面發展、新型產業生態基本形成、國際發展能力明顯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大幅提高6大目標,力爭經過十年持續努力,邁入世界汽車強國行列。除了目標之外,《規劃》還逐一列明了指導思想、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內容。
看到這則文件,筆者首先想到的是去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十三五”汽車工業發展規劃意見》。這個《意見》為“十三五”時期中國汽車業勾勒出一幅藍圖,重點表達了對中國品牌崛起的期冀。而今,三部委聯合發布了《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更是為當前中國汽車業發展的大勢定了調,也為接下來的走向作出精准指引,尤以把做大做強中國品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作為核心要義。
由此,筆者不禁感慨:中國已正式吹響向汽車強國邁進的號角,汽車產業發展的機遇就在眼前,乘勢而上正當時!
通篇閱讀《規劃》,筆者以為,接下來的一段時期,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關鍵詞,無非為四個——創新、綠色、開放、健康。
一是創新
在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和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前提下,汽車業必須緊緊抓住難得的戰略機遇,突出創新驅動,實現轉型升級。既要技術創新,又要思路創新,還要制度創新。
接下來的幾年,理應成為中國汽車產業創新能力增長最快的時期。一方面,產業規模大於以往,研發投入的比例也將超過以往,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理應超過以往。另一方面,在《中國制造2025》及《規劃》等綱領性文件指引下,國家勢必將大力支持汽車行業基礎技術、共性技術研究。
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是當前世界汽車產業呈現的三大趨勢。電動化方面,我國已建成“三縱三橫”的技術體系,已明顯縮小與先進國家的技術差距,且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國家級戰略和政策支持體系;連年問鼎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企業與產業間的合作越來越緊密;智能化方面,產品智能化與生產智能化並舉。雖然我國基礎差、動手晚,但也有兩方面優勢,一是互聯網發展迅猛,二是中國消費者對智能產品更為偏好。目前,我國已經制定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發展技術路線已經逐漸清晰。受新進企業與新技術領域大幅投資的影響,汽車行業供應鏈正在急速變化,智能化風潮勢不可擋;共享化方面,我國已經在技術共享、模式共享、運營共享上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在資本的推動下多點開花。在思路創新的驅動下,產業生態與商業生態重塑勢在必行。
同時,新常態下,汽車行業的競爭愈發激烈,市場調節作用日益凸顯,這對行業管理制度的頂層設計提出了新要求,而制度創新應以促進行業轉型升級為基本出發點。
二是綠色
未來中國汽車業將逐漸拋棄粗放式的發展模式,構建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模式。
汽車行業的綠色發展怎么做?具體體現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快推動實現新能源汽車發展由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轉變,加強經濟、便利、高效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產業鏈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強化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管理,支持開發低碳化汽車產品,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流通體系。
三是開放
開放是為了更好地自主創新、參與國際競爭,開放是為了合縱連橫、優勢互補、謀求共贏。
一方面,國內市場進入平穩增長的“新常態”;另一方面,自主品牌的“向上”正在破題。此外,“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中國汽車產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好的外在條件。由此,開拓海外市場、在海外建廠、與跨國公司在市場、產品、技術、營銷等多維度展開合作,必定成為中國品牌汽車的戰略選項。
此外,隨著產業邊界的日趨模糊,在汽車業向智能化變革的過程中,產業外勢力的不斷湧入,也為汽車業的開放增添了新內涵。汽車與互聯網、通訊、電子、人工智能、IT、生物、材料等領域的交叉融合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這也決定了汽車產業一定會走開放發展之路、融合發展之道。
四是健康
盡管《規劃》為當前直至2020年設置了一定的數量目標,但全產業將不再一味向規模看齊、以數字論高低,而更多是向質量要效益。推動產業向高端化、可持續化發展,推動中國制造質的飛躍,才是促進中國汽車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態度。
當前,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升級的土壤正在形成,中國汽車工業正迎來自我革命的新契機。從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是汽車業當之無愧的使命。
筆者以為,接下來的幾年,中國汽車業也許不會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但可以是發展最好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