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大灣區的願景和挑戰

2017-05-06
来源:香港商报

   「大灣區」是指在廣東省的九個內地城市,加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區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方案。總理李克強已經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了相關的概念,梁振英在4月下旬曾率團到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跑了一圈。而發展「大灣區」,勢在必行。

  促區域一體化

  「大灣區」作為一國之內經濟區域化的一個進程,顯示了兩方面的意義:在文化或政治層面上,「大灣區」覆蓋的九市和兩個特區是除粵北以外廣東省的主要粵語通用地區;香港居民為此容易感到同聲同氣。現在,中央政府加強十一個地方的經貿聯繫;對香港來說,等於開啟了一個「大灣區時代」,實際上也是主權回歸后香港的第二個過渡階段。

  從經濟層面來看,「大灣區」是在一國之內的經濟區域化進程。與全球化有相似的地方,未來的「大灣區」由於交通和人員交流的便利,允許生產要素和商品更密切的往來。隨着中國內地經濟的增長,無論由哪一個政府治理香港,香港不加強與大陸的經貿往來都是行不通的。在經濟上,香港是不可能我行我素的;那不是某些人願意或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市場根據地緣、文化和經濟特點決定了香港要選擇哪個發展的方向。

  香港是一個獨立的關稅區,許多商品進口香港是免稅的,而內地海關則是要對那些商品徵稅。但隨着內地的深入開放、電子商貿的發展,以及人員和商品在內地與香港間日益密切的往來,兩地在這一方面的差异實際上已經變得越來越小。

  無法得知中央政府對「大灣區」發展的詳細規劃,但有一點是可以感知的,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是指通過區內經濟的整合,即一體化的過程,提高區內實體經濟的效益和整體產出。

  給香港帶來挑戰

  「大灣區」應該不是一個由幾個基建和房產項目組合的工程;除文化內涵外,它也應該是一個能提高區內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組合,那是不應該被扭曲的。無論從資源,還是從規劃或行政效率來看,香港都未必有明顯的優勢;香港在一些制度上會比大陸更有利進行國際商貿,營商成本卻較高,因而投入「大灣區」發展對香港的挑戰是不容小覷的。

  由於香港許多職位的工資和住房租金仍高於大陸,「大灣區」所進行的資源配置很容易就使得香港經濟進一步空洞化。香港的資本卻不一定會吃虧,而香港的勞動力也會部分地北上謀生或在本地轉型。與此同時,新增的外來勞動力對本地市場的冲擊卻會比較矚目;而香港對兩地間人員交流的承受力也是有限的,陸方為此稱將會適度對此進行管理,那應該還包括了自由行、水貨客等的人流。

  現在,內地和香港都不缺熱錢。兩地樓價都已經炒得很高了,特別是在過去的一年間更明顯脫離了兩地居民工資的增長。而「大灣區」的發展不應該只是鼓勵內地資本或富有群體來香港炒樓,香港或深圳的部分居民去把區內的其他城市把樓價進一步炒高等等。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大灣區」的生產要素配置過程中,如何讓資金流向實體經濟,而不是僅僅流向虛擬經濟,流向樓市、股市,將是一大看點。

  在香港談及「大灣區」願景的時候,不必着眼去當甚麼「龍頭」,因為願景與市場的走向不一定一致。更應該想到的是,香港如何配合區域發展,同時增加香港實體經濟的產出和生產率,提高本地社會的福祉。

  特區政府可以通過建立一種根據香港永久居民文化、居港、受户和交稅年份的記分機制,對在「大灣區」居住的香港居民提供與在香港居住同樣的社會福利。至於香港居民選擇在哪里居住則是他們個人的權利,特區政府官員根本就沒有必要鼓勵本地居民北上置業或養老。一旦他們那樣做了,招罵是不奇怪的。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