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4

【财经人物】香港青年聯會常務副主席 蔡德昇 青年事務做上癮

2017-07-17
来源:香港商报

  

  蔡德昇出身小康之家,父親從事時裝設計,雖不算大富大貴,但也衣食無憂。他從外國學成回港,及后創立太平洋資本策劃有限公司,擔任投資總監,事業得意,家庭幸福,用時下潮語形容,屬於「離地階層」。不過,他卻擔任多項「貼地」的社團公職,投入大量時間在社會服務上,尤其關注青年事務,事事親力親為,他謙稱自己運氣好,希望將好運分享予其他人。當記者跟蔡德昇談過后,幾可肯定他的成功,絕非因為運氣,而是努力得來的成果。記者:李嘉倩(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蔡德昇10歲便前往澳洲求學,在大學畢業前一年,他與三位朋友「膽粗粗」寄應徵信給當時「六大會計師樓」之一的畢馬威,意外地獲取錄為實習生。「當時的人力資源部主管跟我們說,他們素來不聘用實習生,只是看到我們的求職信后,認為值得一試,才開了聘請實習生的先例。」

  成功在嘗試

  1997年11月,蔡德昇在澳洲取得會計師資格后,回流香港發展,由於香港剛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求職困難,素來每年聘請300人的「六大會計師樓」,當年只請了30人。蔡德昇在畢馬威的實習經驗,為他帶來了難得的工作機會,機緣巧合下他獲舊同事幫忙安排了面試,結果獲聘為畢馬威的正式員工,起薪點是回港同儕的一倍。難怪他經常對年輕人說:「什麼事都應該去嘗試,不要怕,例如找工作,不用考慮該公司是否人手短缺,若你認為某家公司適合你,便值得去信應徵,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浪費一個一元七角的郵票、一個信封和一張紙,但很可能,機會就在這里面。」

  在畢馬威工作的5年間,蔡德昇有近一半時間身處內地,幾乎每天工作至凌晨,但他仍在百忙中爭取時間,修讀了一個法律學位,而鑑於時間所限,當中大部分法律知識都是自學所得。他時刻提醒自己:「無論如何,每天都要讀至少一個小時書,即使是在凌晨三點下班,亦雷打不動。」蔡德昇的努力沒有白費,專業的會計知識加上法律背景,深得客戶賞識和信任。后來他轉至航運公司管理財務達14年之久,之后更嘗試自己創業,創辦太平洋資本策劃有限公司,事業一帆風順。

  受岳父啟發服務社會

  「人生得意須盡歡」,很多人喜歡及時行樂,公餘時間享受生活,但蔡德昇卻熱心社會公益,關心香港青年的現狀與發展。他坦言,這是受到岳父和富社會企業主席李宗德博士的啟發。他憶述第一次與李宗德見面時的情景,至今難忘。

  「他還未問及我的名字,便指著面前的兩杯水說:『你知道嗎?如果一個人沒有參與興建堤壩,是沒有權利喝下這杯水的。』」這句話帶出了「每一個人對社會都應該有施有受」的深層意義,讓蔡德昇備受啟發,令他經常反思,自己在享受社會資源的同時,對社會又有什麼貢獻?

  在李宗德穿針引線下,蔡德昇開展了他的社會服務工作,第一次是為元朗的一群中四學生擔任創業比賽導師。「當時全隊有6名基層學生,我記得比賽資助了他們250元,他們第一件做的事是每人買一個文件夾和原子筆。原來有些物件,在我看來是理所當然會擁有的,但對他們來說卻并非如此,這令我對社會有另一番看法。」

  當年的比賽共有100隊參賽者,不乏家庭富庶的名校生,蔡德昇負責的那班學生,最終成為五強之一。蔡德昇對於第一次參與社會服務便遇到一群好學生感到幸運,亦帶來無比成功感,為他繼續參與社會服務加強了信心。他強調,即使只有微小的成功感,都應該盡量抽時間回饋社會,不一定要做出什麼豐功偉績,只要有心去做便已足夠。

  一心輔導年輕人成長的蔡德昇,兼顧多項有關職務,包括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香港青年聯會常務副主席,以及和富領袖網絡執行副總監等,務求透過不同身份,致力擴大服務青年的範圍。和富每年都會組織交流團,帶兩萬多中小學生回內地交流考察,期間非常注重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蔡德昇透露,總有些學生嫌棄某些基層社區,認為那里比香港條件差得遠,面對這些學生,蔡德昇都會分享他的親身經歷,藉此教導他們。

  引導青年建立正確價值觀

  「大概20年前,當年我仍在會計師樓工作,有一次返內地公干一個月,每天被安排在同一間餐館,吃同一款雞肉,十餘天后,我吃膩了,受不了,便問那邊的負責人能否換另一家餐館或者菜式,得到的回應卻讓我意料不及,原來我當時享受的已是上賓待遇,整條村只有一家餐館,雞肉是他們所能提供最好的食材,其他人根本沒機會吃,他們只能吃到青菜而已。」他認為,香港學生屬於比較幸運的一群,生活條件較好,希望年輕人能理解、關愛,而不是嫌三嫌四。政府每年投放大量資源在青年事務之上,今年蔡德昇加入了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希望政府能將「價值觀的引導」放入撥款審批範疇里,「希望透過活動令學生有真正的改變,而不只是拍照留念。引導正確的價值觀更是尤其重要。」

  與年輕人交換私人電話

  蔡德昇續指,他最希望加強非尖子生的青年工作。他認為現時的青年工作有很多種,如主動參與比賽類別的,大多屬於出色的學生;主動報名參加交流團、實習團的,多是較懂事的學生,然而,那些經常封閉自己、朋友極少的學生,才是蔡德昇希望接觸的目標。他表示:「未來會多做學校工作,讓學校帶學生去參加活動,無論學生本身是否喜歡,只有參加過,才會知道活動的好處。」

  談及非尖子生,蔡德昇提及一次組織街舞比賽的經歷,當時的評審是曾在和富蒲窩青少年中心跳舞的學員,他白天送餐,晚上教跳舞,當時大會邀請他說幾句話勉勵參賽學生,他劈頭便說:「你們身為舞者,除了需要提高跳舞的技術外,還要懂得尊重別人,即便在比賽中落敗,也要留下來看別人表演;就算對方贏了你,也不應該喝倒彩,這才是尊重。」蔡德昇指,那位舞蹈老師紋身、染金發,從外表看來似個不良青年,但事實并非如此。蔡德昇強調,青年工作便是要引導年輕人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即使是做基層的工作,也可以貢獻社會。

  蔡德昇的社區服務路上,當然不是一帆風順,他憶述曾經在一個師友計劃中,與另外兩名導師約了6位學生見面,結果只有一個學生出席,其他缺席學生連通知也沒有,事后那班學生只敷衍說沒有空,令蔡德昇感覺不受尊重,很沮喪。他亦見過一個誤入歧途的年輕人,幾經努力,已經差不多重新站起來,但最后還是再次跌落谷底,令蔡德昇非常失望。經過那些失敗的經歷,蔡德昇發現,朋友,對年輕人的影響最為深遠。「十之八九都是因為在沮喪的時候,又找回了昔日的損友,令自己錯失重返正途的機會。」因此,蔡德昇會將私人電話號碼給予有需要幫助的學生,「如果要跟學生混熟,一定要交心,不能說有什麼事情便跟我的助手聯絡,他們在遇到問題時,能夠直接聯絡到我是很重要的。」

  雖然會有沮喪和失望,但蔡德昇認為在青年事務中獲得的成功感是無可比擬的,這比擁有很多頭銜更為重要,他笑言:「做義工這回事,一旦成癮便難以戒掉。」

  家人貼地不求物質

  蔡德昇家庭幸福圓滿,和太太結婚13年,育有3個小朋友,大兒子快12歲,小兒子9歲,女兒6歲。太太全職參與慈善工作,夫妻二人在周末會與子女一起參與義工活動,包括不同種類的基層工作。蔡德昇認為,這對於兒女是一種身教。「希望讓子女認識到,香港有很多不同的人和事,有不同的生活。」他表示,子女必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否則便會「離地」。

  他說,雖然家庭條件不錯,但從不在物質上驕縱子女。他認為,從小為子女灌輸正確的理財觀念尤其重要。小時候兒子纏著要買玩具,他就會解釋給兒子聽,「你知不知道如果你買這盒玩具,就等於一次過吃掉20串魚蛋?」兒子那時還小,不知道玩具的實際售價代表多少,但他知道20串魚蛋的價值,然后就會想一想是否值得買。蔡德昇笑言,平日逛街他和太太經常會說,「這麼貴,不要買了」。如今子女都非常懂事,物質上要求不高,從不追求名牌,手提電話也是使用蔡德昇換下來的舊款,「如果爸爸媽媽不給,他們不會纏著要。」

  他向記者分享了一個采訪當日發生的小趣事:「今早看見小兒子所穿的鞋是破的,我問他為什麼不換一雙新的,他竟然答我:『今天沒下雨,破了也還能穿。』」他笑言,現在反而要擔心子女是否太過「貼地」了。

  行信和中心 與年輕人接軌

  香港功利價值觀,在中環上班就是比別人更優越,年輕人更常說「過海就是神仙」。曾是「中環人」的蔡德昇,如今的公司位於旺角和油麻地之間。他坦言也有人曾經問他是否覺得反差很大,他卻毫不在意,「我不認為這跟在中環上班有什麼大分別。」他笑說,在油尖旺上班的好處,是可以經常去逛年輕人朝聖商場——信和中心。

  記者聽罷感到難以置信,因為被標籤為「宅男勝地」的信和中心,與眼前這位四十出頭的成功商人,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風格。「坦白說,我這個年紀其實沒什麼需要在信和買,但我需要吸收青年資訊,了解現時流行的青年玩意,與年輕人接軌。」蔡德昇說,要做好青年工作,就要和年輕人有共同話題。他舉例:「如果學生和我談韓劇《太陽的后裔》,就算我不知道那些韓星的名字,也至少了解劇情內容,可以跟他們聊下去。若我對時下青年看的、玩的一無所知,又怎能夠跟他們有效溝通?」蔡德昇對青年事務之用心,由微小之處已可見一斑。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